春天是壹個推陳出新的季節,積累了壹個冬天的寒濕、濁邪等急需的新陳代謝。春季三月,是人體適應天氣,肝氣增長的季節。春季肝氣旺盛,生發。所以要註意疏肝,使肝氣的正常運行不至於受阻停滯。
中醫調養方法:
“春暖花開,壹年到頭不累”。它可以用來打開背部和放松氣,並與楊燦明顯停滯的人也治療中藥膏。艾灸膀胱經、背俞穴,可以疏肝健脾,從而達到疏肝解郁、通陽散結的功效。
二、夏養三伏,富陽正當時。
“陽化氣陰表”“陽虛寒凝”。如果陽虛時間長了,體內的陰寒之邪就會凝結,容易變成腫瘤。
中醫調養方法:
三伏天是陽壹年中最旺盛的時期。中藥膏擦療法和穴位貼敷療法可以有效地結合起來,發揮協同作用,達到壯陽的目的。
第三,夏秋之交,健脾祛濕
“夏天生長的也會在六月。”農歷六月正好是夏秋之交,天氣悶熱,雨水充沛,濕熱熏蒸。這樣的氣候容易引發疾病,尤其是脾胃功能較弱的人,容易出現脾虛、腹脹、食欲不振、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癥狀。時間久了,陰濁之邪停滯在體內,容易變成腫瘤。
中醫調養方法:
長夏治濕,此時適宜健脾祛濕。“脾四季旺而不邪”,脾胃是後天之本。艾灸和手法穴位按摩可以健脾胃。
第四,冬補三九,修義散結。
入冬後,自然界和人體都開始進入陽虛陰盛的狀態,這是很多慢性病的誘因。腫瘤患者普遍存在陽虛體質,尤其是冬季。
中醫調養方法:
“九月補壹冬,來年無病。”艾灸可補腎助楊琪,刮痧可升陽祛邪,改善陽虛體質,提高祛邪能力。
擴展數據:
養生原則
首先是健脾祛濕。
潮濕是夏天的壹大禍害。此外,夏季脾胃功能低下,經常會出現食欲不佳、腹瀉、舌苔白膩等癥狀,要經常服用健脾利濕的東西。壹般選用健脾、芳香化濕、輕滲利濕的產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
二是清熱解暑。
夏天氣溫高,暑邪,人心強。因此,常用壹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瀉火作用的藥物來祛暑,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
三是養肺腎。
中醫認為,根據五行規律,夏季心火旺,肺金腎水弱,要註意滋補肺腎之陰。可以選擇枸杞、生地、百合、桑葚,以及用酸收肺氣的藥物,如五味子,可以防止出汗過多,損傷津液。
四是冬病夏治。
所謂冬病夏治,是指夏季人體和外界陽氣充盈,對冬季容易發生的壹些疾病,采用內服中藥結合針灸等外治法進行治療。如果用新鮮的芝麻花擦容易凍傷的地方,冬天凍傷是可以預防的;冬天在穴位上塗藥膏可以治療哮喘和鼻炎。
參考資料:
人民網-抗癌體質是可以“養成”的。中醫推薦“四季”養生法
百度百科-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