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山景區東臨鼓樓,南接市委黨校,北接何方街,西接城隍閣景區,占地約4公頃。武功山主要分為五個區域,分別是武功廟、民俗遊樂區、國政紀念地、引導區、停車場。
1.武功寺:
參考《武功廟誌》等歷史文獻,結合現有的武功廟遺址,規劃保護性建設,形成三位壹體的完整建築布局。建築采用早期的歷史建築風格,力求古樸典雅,體現了杭州最古老寺廟的悠久歷史。建築內外陳列著碑文、雕像等歷史文化資料。
2.民俗休閑區:
利用原有保存價值超過50年的民居,改造後作為服務和營業用房,讓市民有壹個喝大碗茶、吃小吃、打牌、遛鳥的休息場所。
3.國家治理紀念地:
在現有的林下硬地上,立有社稷紀念石,四周擺放具有隋唐秦漢特色的裝飾品、石像、猛獸等設施。采用生態地板做法,保護樹木,不鋪花崗巖,給人們提供壹個晨練的好地方。有廟會的時候,這裏就建壹個仿古戲臺,壹個劇場,龍燈。
4.停車場:
停車場是吳山風景區的主要停車場,占地2900平方米,可容納27輛公交車或55輛汽車,並配有管理和亭。
5.引導區:
從停車場通往東嶽廟和武功廟的道路是交通過渡帶。在這裏,保留了兩個路邊休息區,人們可以坐在長椅上參觀廟會和雕塑以及練習場地。在山坡上保留另壹個練習平臺。增加森林地面覆蓋和重新種植植物,以保護坎滕草。吳山阮公廟景區有五組建築。壹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錄寶成寺,2001修繕,寶成寺是佛教建築。第二個地方是阮公廟。現存建築是光緒年間由重陽寺改建而成,保存完好。阮公廟的石階較大,可以分辨出大門和落地範圍的痕跡。第三處是石觀音閣舊址(2004年杭州市規劃局保護的75處歷史建築之壹)——白墻大和,入口處的騎樓,有石刻的四合院,雕刻山墻的扶手,鬥拱,樸實無華的門窗,木框,整個建築依山而建,將清式民居風格的建築特色壹覽無余地呈現在妳面前。特別是“觀音閣南坡摩崖石刻旁的石刻——觀音石窟,相傳為五代兩宋所刻。第四名是元寶新66號(杭州規劃局2004年公布的首批75處歷史建築保護名單之壹)——這裏青山環繞,美麗光禿禿的巖石靜靜地躺在二層粉墻黛瓦的房屋旁,環境優雅。第五位是寶成寺北面的磚混結構建築,兩層坡屋頂。站在“寶城寺”腳下仰望,建築位於“寶城寺”立面景觀的右上角。如果將建築外立面改造成與環境相協調,將增加寶成寺外立面(尤其是寶成寺外立面的右半部分)的景觀空間,豐富寶成寺外立面景觀。合理的建築外部裝修,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補景作用。
吳山阮公廟景區位於吳山城隍閣南部,是吳山景區之地。這壹帶有許多歷史遺跡,包括唐代的古泉青衣寺和摩崖石刻、清初的觀音閣和清代的阮公廟。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成寺,有葛刺像;有市級文保點——影響石刻詩詞;還有幾個民俗文化濃厚的景點,如觀音洞(人們燒香的地方),以及豐富的自然景觀,如眾多的泉水——清漪泉(市級文保點)、玉泉、西心池等。,以及豐富獨特的喀斯特景觀。
吳山阮公廟景區與北部的吳山武功山景區遙相呼應;西與吳山城隍閣景區——城隍閣、吳山廟會相連;南部環繞著許多人文、歷史和自然人文景觀,如:吳山三茅寺、江湖關暉亭、瑞石古洞景區(吳山喀斯特景觀的典型代表)、白鹿亭“潑水觀音”、元代摩崖石刻“采芝巖”、宋代書法家米芾書寫的摩崖石刻“第壹山”等東部景點的邊界大多楔入市區。這些都賦予了吳山阮公廟景區豐富的人文歷史和民俗文化內涵,成為吳山阮公廟景區文化的壹大特色。
武山阮公廟景區有五彩斑斕的石景,是喀斯特地貌的特殊表現。南宋詩人陸遊說:喀斯特地貌奇觀是“絕壁如墜,徑如驚蛇,巨石如雷雷鳴,或立如平地,或飛落如天,舞動如興奮,或林中如學問。”瑞石古洞、桂雲洞、寶成寺、玉泉開采的巖石,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表現:有的像刀斧,有的像珍奇動物、異物,有的坦蕩平坦。人們通常稱之為綠芙蓉、駝峰等。
青衣巖洞附近的巖石裂縫對面有壹個天然石梁。在宋代,洞穴旁邊有壹塊像玉壹樣的石頭,紅白相間,工匠們經常用它來制作珠寶。瑞石洞旁有飛石,淩空而落,歇於垂雲山頂,故有“城南小禿鷲”之稱。“十二生肖石”景區內有山峰、筆桿、香爐、香爐、棋盤、象鼻等十二個帥石,又稱“巫山十二峰”。這組石景酷似十二生肖,所以杭州人俗稱“生肖石”。
歷代文人在吳山寫了很多詩,對欣賞吳山阮公廟的景色起到了促進作用。壹些摩崖石刻、書法、造像都是藝術價值很高的珍品。特別是在奇峰異石集中的地方,碑文很多,如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所寫的寶成寺南徑(阮公寺景區邊界)山坡上雄偉的“第壹山”摩崖石刻。“地番池”、“月波池”、“青荷”、“藥植園”都集中在奇峰怪石之中。“影響巖”旁的摩崖石刻,刻著蘇東坡的《寶城院牡丹》詩。詩旁有明代吳東升題寫的“老寒松竹”二字,“梅”字以形似古梅的巖縫為代表,耐人尋味。旁邊有近代著名的佛教居士,畫家黃題寫“古今如幻,幹澀和諧。”
吳山阮公廟景區是杭州唯壹的元代藏傳佛教造像。巖壁上雕刻有三個佛龕和七尊佛像,其造型體現了藏傳佛教密宗的藝術特色。藏語“馬哈格拉”是佛陀自由的化身,是元朝崇拜的戰神。佛龕的側面刻有佛陀的身份、意誌和最終統治權。這是國家文保單位。
吳山阮公廟景區的影響巖刻有蘇東坡的詩“釋迦牟尼院牡丹為趙卒”,詩旁有四個大字,三友唯壹缺字是“梅”字,“松竹”字下面的巖縫酷似《古美》中的手雷枝,用這個裂縫拍照,以畫代字,很有意思。旁邊的壹面巖壁上,有壹個現代的。所以影響力石是壹本歷史名人詩詞書法集的精華。“影響巖詩詞雕刻”是市級文保點。
經過上世紀50年代的大規模植樹造林,吳山現在已經形成了茂密的樟樹林,古樹名木得到了保障。武山阮公廟景區植被茂盛,植物景觀優美。三茅關景區是吳山三大改造項目(武功山景區、阮公廟景區、三茅關景區)之壹。武功山景區改造工程於2006年6月65438+10月1日竣工,對外開放。阮公廟景區改造工程於2007年6月65438+10月1竣工,免費向公眾開放。武山三茅關景區改造工程是2008年的重點工程,以人為本,為民服務。在保護山體環境和古樹名木的前提下,處理好建築與環境、民俗活動和景觀空間布局的關系;是完善吳山景區,發掘、延續和保護吳山景區豐富的民俗文化活動、吳山傳統建築特色、森林綠化特色和吳山喀斯特地貌,再現吳山三茅關景區部分歷史風貌,提升吳山景區品質和知名度的重要工程。武山三茅關景區整治規劃包括: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整治環境,保護挖掘歷史遺跡,修繕歷史建築,增加現代旅遊休閑設施。
吳山三茅關景區位於吳山景區南部,北與吳山城隍閣景區、吳山阮公廟景區接壤。西與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相連;東邊的景點大多切入市區,靠近南宋皇城和太廟遺址。南面與五雲山腹地的蔥郁景觀相切。
三毛寺原名三毛殿。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因杜東舊名,賜名“三茅寧壽寺”。這座寺廟的名字叫泰源,裏面有壹尊惠宗畫的毛俊雕像。三毛真君是指秦漢時期成仙的毛三兄弟:常穎、慈姑、冀中。這種觀點在宋代非常突出,歷代給予它的禦書有:的《黃禦經》、寧宗的《道濟堂》壹詞、的《養生論》。紹興年間(1131年-1160年)賜古器三種:壹種丁松,宋孝武帝肖劍元年制;另壹個是湯種,他澄清了舊的東西,並有河東薛的題詞。另壹本是褚遂良的小楷《陰府經》。在最近的記載中,吳道子的《南星天王像》、玉靶劍、七寶幾珠、軒轅鏡被加為觀中七寶,連山也壹度以七寶命名。
當時“七十二”瑤臺建在觀後,桃花遍地。春天叫“瑤臺灣語”,是當時的“吳山八景”之壹。
抗戰時期,三毛寺被日軍拆毀,但其大規模遺跡仍可辨,水池、橋梁、巨石依然存在。石壁之間的摩崖石刻已散落近10處,僅有壹處明萬歷年間刻的《尚書省》抄本,給紹興寧壽觀。
文章是這樣的:我被委托慶祝寧的長壽,我得到了正確的信息,所以我被分配。紹興二十年。尚書省授我臨安府七寶山三毛堂爵位,太師尚書仆射中書門下平章(當頭),參政(當頭)。簽了書,知道了院內的事,政事之巫(誓約),二十年前的紹興。
元代,三毛寺毀於火,明初重建。石觀有個圖書館,少年於謙讀書的地方。
在三茅觀的東面,有壹個江湖亭。據《名勝錄》記載,山中多亭,勝者為河湖亭。由於封山育林,江湖關暉亭周圍樹木繁茂,遮擋了亭內錢塘江和西湖的景色。三茅關改造中,亭子總體進行了改造升級,開闊了視野,再現了江湖風光。
三茅關以南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包括許多摩崖石刻、洞穴和泉水,以及眾多的石林景觀。
其中“巫山第壹峰”的石刻尤為突出。據說金主顏延良有壹天讀到柳永的詞《望海潮》,不禁有了南侵的念頭。他派人潛入杭州畫了壹幅西湖的畫,帶回郭旭做屏風。盡管如此,他還是不滿足。他把自己加在畫上,自己騎在吳山頂上題字。他在詩中說:“在西湖上籌集百萬軍隊,立即使吳山成為第壹高峰,因此吳山有第壹高峰的美譽。
從三茅關景區南側,沿雲居山南麓步行即可到達石佛寺。五代吳越國建石佛寺時,北宋前汴京開寶寺有王人院,高僧趙輝五年(1135)隨紹興高宗南行,請求七寶山、邵熙三年建寺權(1192)。石佛寺的雕像也被稱為王人江寺的雕像。該廟在清朝鹹豐年間毀於太平軍之火,有三像五像。中間是西方三聖像,中間是阿彌陀佛,高6米,是杭城最高的石像;左邊大勢達菩薩,高4.41米;右側觀世音菩薩,殘高3.39米。三聖兩側是睿智的大師,高5.24米;修行大師,高2.62米,都坐在圓形的佛龕裏。
浙江省體育協會摩崖石刻位於雲居山東側。辛亥革命後,原光復會成員朱瑞、陸、葉在秋瑾殉難五周年之際,召開紀念大會,重建秋瑾創辦的運動會,並在雲居山巖壁上題詞。題詞“雲山永恒”“中國雲年”,浙江省體育協會成立,水笙寺僧狗停止捐山,王俊翔贈巖供崖用。因為那四個字,我永遠不會忘記。《永康紀》、《寧海葉書》和《易曲》。1990市園林局在懸崖處修建保護亭,改為浙江省省級文保單位。
從江湖關暉閣往南,山腳下有壹方水潭,已幹涸多年。這是白露噴泉。相傳,在宋紹興年間,劉名叫魯德全。泉上雕鹿,清代壹道士得“不存壹泉”之名。在水池石墻的東側,曾經有壹行雕刻著壹尊觀音像。由於年代的積累,石壁上長滿了青苔,不註意不容易辨認。雨後或在陽光下將水濺到凹槽上後,雕像的痕跡明顯,所以附近的人俗稱“潑水觀音”。最初的雕像在20世紀70年代被毀,2003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