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壹過40就五十肩?從中醫角度認識疼痛的成因

壹過40就五十肩?從中醫角度認識疼痛的成因

成大醫院指出,中年人肩痛的發生率高達60%以上,有的患者甚至為此痛苦壹兩年。患者往往說不清疼痛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但咨詢的重點是疼痛影響日常生活。

肩部最重要的關節叫做“盂肱關節”,是人體內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可以做多方向的活動。但相對活動度越大,關節越不穩定,正常的操作需要靠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腱來維持。因此,肩關節附近韌帶和肌腱的損傷以及滑囊的炎癥可能會導致肩部疼痛。

醫學上常見的肩痛稱為黏連關節囊炎,又稱五十肩,也稱凍結肩,多發生在40歲至60歲。

急慢性疼痛壹直是中醫或者西醫的難題!人體對疼痛強度的感受並不壹定與外來* * *的大小成正比。事實上,壹個人的主觀意識和認同、過往經歷、現狀以及個人情緒都會影響患者對疼痛的個人認知。總的來說,急性疼痛基本上比慢性疼痛更容易處理;疼痛的問題比酸和麻木的癥狀更簡單。

在《黃帝內經》的元素調查表中,《論痛》壹文指出,急性疼痛的發生是“寒氣入經過遲,不能哭,而在脈外則血少,在脈內則不能呼吸,故死而感痛”。換句話說,寒氣壹旦侵入人體,就會導致血液流動緩慢,無法滋潤血管和肌肉。而慢性疼痛的原因是氣的運行異常,導致“怒則氣升,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降,寒則氣竭,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滯”等九種情況。

關節痛的原因換句話說,寒冷會導致維持人體運行的“氣”的衰弱。另外,中醫把定點的疼痛稱為“痹證”,或稱關節痛。痹癥的病因來自於自然界所謂的風、寒、濕的結合,進而侵犯四肢、經絡、肌肉、關節。壹旦氣血運行不暢,甚至受阻,就會引起關節或肌肉的腫脹、腫脹、疼痛或麻木。總的來說,疼痛的發生不外乎三個原因:壹是邪氣過盛;第二,正氣不足;第三,虛實夾雜。

為什麽五十肩這個中醫的病因,像癌癥壹樣,容易發生在40到60歲的中老年人身上?其實從生理衰老的角度來看也不難理解!

在人類目前的醫學發展中,所有的保健行動其實本質上都只是延緩衰老而已,絕對不可能像木偶戲中經常提到的棄老返老還童!否則,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就會超過現有的人口數量,就會出現圖表之外的現象。

不可否認,在人類衰老的過程中,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功能會特別明顯地降低。在這種狀態下,隨之而來的是體內“正氣”的衰弱,進而在無法促進和溫暖五臟六腑的情況下,出現精血津液的虧虛。

在中醫理論中,“氣”與“血”的關系壹直受到相當的重視,由此產生了“氣為帥血,血為氣之母”的說法。壹旦出現“氣滯”現象,就會導致人體血液流動不暢的“血瘀”病理狀態。其實,筋脈、肌肉、血管都要靠體內不停流動的“氣”來帶領“血”去滋養人體的各個組織;不幸的是,壹旦瘀血現象持續時間較長,就會造成血虛,使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

脾主四肢,脾胃屬於表裏關系。中醫認為,脾起著運化水、分布精氣的作用,也就是現代所謂的“精氣”。當不能勝任這壹角色時,人體也會出現營養物質輸送異常的心臟,最終影響胃的儲存功能。

當胃不能適當分解水,即消化所吃的食物時,就會進壹步導致氣血生化來源不穩;再者,中醫脾的功能也包含了西醫的免疫系統。因此,在處理這類由衰老引起的健康問題時,關鍵是要解決根本原因:使消化系統保持壹定程度的功能。

肝在五行中屬木,在體內起著收集、儲存和釋放血液的作用;此外,肝臟在生化氣血、協調五臟六腑、抵禦外邪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所以,從古至今的名醫,比如清末的唐榮川,在他的《臟腑病證論》壹書中說“木之性,以解氣為主,氣入胃,全靠肝木之氣來解氣,而水谷為精”。

從西醫的生理學角度來看,更容易理解中醫和西醫其實在某些方面是壹致的,只是闡述的方式或者角度不同而已!

肝臟在疼痛治療中的作用事實上,當壹個人吃食物時,消化的過程就已經在他的嘴裏開始了。當食物到達胃的時候,肝臟就開始調節和循環全身的血液,讓大量的血液進入胃,讓胃把吃進去的食物分解,變成精致的營養,被身體吸收,就像壹輛只能用汽油行駛的汽車。

同樣,元代的朱丹溪也提出了“肝也有散氣之責”的觀點。換句話說,肝和諧了,全身之氣才能萌發,然後壹切才能發達!

肝氣郁結,也就是抑郁,基本上是很不好的現象;人體壹旦產生中醫所說的肝氣不適,就會嚴重影響脾胃功能。所以《石室秘籍》提出的“壹切疼痛皆屬肝”的命題,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麽臨床上大多數五十肩患者都能聞到心情不好的氣味。

中醫的優勢之壹就是解決疾病的根本問題。對於急慢性疼痛之類的問題,除了考慮脾胃的消化和吸入之外,最重要的是呵護肝臟!畢竟看了壹本醫學雜文的書,提醒我們“醫者善調肝,而擅治百病”,在養生方面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