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曾幾何時,很多大人和親愛的孩子之間,只剩下壹件事就是互相嫌棄?還是像網友開玩笑說的:平時父親(母親)善良孝順,輔導作業的時候會“雞飛狗跳”。即將到來的暑假將是父母和孩子親密相處的時刻。親子關系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成為家長急需了解的問題。本期特別推薦兩本心理學書籍:《心理養育》和《化解孩子的對立》。
心理學家李玫瑾在他的《心理支持》壹書中向他的父母傳達了這壹觀點: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心理支持比物質支持更重要。筆者認為,心理教養主要包括情感、人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父母必須參與心理教養的全過程,通過陪伴、愛和關心獲得孩子的依戀感,進而獲得管教孩子和“立規矩”的資本。父母通過參與孩子的成長教會孩子做人做事,這比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重要。
反對的孩子生氣,挑釁,好爭辯,好像是命中註定的大人。最難的是每個成長階段對立的情況不壹樣。心理咨詢師王的《化解孩子的對立》壹書,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指導,幫助比較頭疼和痛苦的成年人重建與孩子的關系。對立的解決就是關系的改善。不只是單向的要求孩子改變,也不是強迫孩子服從,而是大人和孩子都伴隨著情緒的劇變。通過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讓孩子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去緩解。
我第壹次公開露面是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擔任犯罪心理學教授。是1999,我開始出現在央視的《法制報道》欄目中,分析真實案例中各類罪犯的心理問題,其中青少年犯罪的話題是大家談論最多的。
後來從2003年開始,很多人知道我是由於我從事的壹項專業研究,就是犯罪心理畫像。這項研究更多地用於調查和解決疑難系列案件。主持翻譯了兩本國外最新的犯罪心理畫像專著,直接參與了壹些疑難系列案件的犯罪心理分析和人物心理描寫。
大家可能知道,刑偵特別註重現場勘查和尋找物證痕跡,絕對不能臆測和推測。但犯罪分子作案時,大多會避人耳目,無法直接觀察到。之前沒有這麽完善的“天網”和大數據。警察應該如何分析罪犯的內心活動,描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
雖然挺難的,但實際上在我涉足真實案例後,我有很多成功的經驗。這種前假設後驗證的過程,讓我對人類的心理邏輯有了全新的認識。我發現所有人的心理表現都要有相應的經歷和環境。比如壹個人會不會犯罪,往往和他出生後的家庭教養密切相關。
對於任何壹個家庭來說,生孩子都是壹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壹不小心,不僅父母的辛苦付諸東流,將來全家都會很痛苦。所以我覺得我有責任把我的研究成果告訴大家,就是壹個孩子出生以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他,如何撫養、教育、培養他,讓他成為壹個有人情味、有道德、有能力的人,讓他的家庭幸福,讓社會安寧。
從2004年開始,我和全國婦聯、北京社會心理學會合作,做了壹系列公益講座。2006年,我開始在新浪博客上發表壹系列關於“心理養育”的短文。2008年,應北京社會心理學會的邀請,我在國家圖書館做了壹次公益講座,被錄制下來,然後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制作成光盤。2018,這段視頻被上傳到網上,讓很多人認識了我這個“育兒專家”。
2016年,受中國教育學會邀請,參加在廣東中山市舉辦的家庭教育國際研討會,有幸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孫雲曉先生。在回北京的飛機上,他壹直在和我討論“心理教養”的話題。在談話的最後,他給了我嚴肅的建議:“妳應該寫本書。妳學習的‘心理教養’非常重要和有用。壹定要寫出來,讓更多的家長知道。”
孫老師也教了我很多科普作品的寫作方法,但我習慣寫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犯罪心理學研究專著,寫科普育兒書還是不太得心應手。加上工作忙,時間不夠,壹直拖到現在。現在,在鳳凰衛視出版中心的幫助下,特別是袁燁女士為我收集整理各個時期的講稿,我的寫作時間大大縮短,終於完成了《心理教養》的第壹部分。本書重點講述了早期家庭教養中的“心理教養”和“心理教養”,將為人的壹生奠定心理基礎。
我知道很多家長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註重孩子能力的培養。能力確實很重要,但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應該排在情緒(心理教養的內容)和性格(心理教養的內容)之後。因為決定壹個人是否有“人味”,取決於他對人間悲歡的感知,以及他帶給他人和社會的感受。壹個人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適和快樂,為社會做貢獻,應該是父母最開心的事。養育這樣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功績。
有人知道我的專業背景後,擔心我的“育兒理論”會讓家長把孩子當成潛在罪犯進行預防性育兒。如果這樣推理,流行的“健康理論”不就把每個人都想象成潛在的患者了嗎?這種說法可謂“今人已過,不滿意規則。若畏病避醫,寧毀身不悟”(宋周敦頤)。
人不可能病壹輩子。為了有更好的生活質量,我們需要采取預防措施。雖然疾病的發生是不分等級、貧富、學歷的,但必然有其內在的病理,需要人們去研究。養孩子也是壹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家長從各個角度去了解相關的研究和育兒知識。況且人很復雜,這也讓家庭養育變得更加復雜。家裏孩子多的家長對此深有感觸,因為對待不同孩子的方式應該是不壹樣的,不能用壹個模子來定。
不同的視角和背景並不影響研究者達成相同的目標。因為每個人的終極目標是壹樣的,最高原則和理念也是壹樣的。只有了解育兒中的所有可能性和結果,才能對育兒有壹個完整的概念。
互連
育兒經:養身容易養心難。
大人努力學習,讓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強調的是孩子的未來觀念。
好的性格會讓人有好運氣。
情感的培養壹定是真愛。
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比如我們坐長途火車或者公交車坐很久。如果沒有報紙雜誌書籍,沒有手機,沒有電池,我們會覺得旅途漫長而艱難,無聊到除了睡覺只能找人聊天或者打牌。這是什麽需求?這不是物質上的需要,是心理上的需要。如果壹個人特別內向,不願意或者不會和別人聊天,會很麻煩。上世紀80年代,從新疆到北京的火車四天壹趟,這趟火車上經常出現旅行精神障礙,也叫“旅行精神病”。有人做過壹個實驗,就是把參與實驗的人單獨關在屋子裏生活。
當然,這個實驗比坐火車舒服多了,結束痛苦的主動權在受試者自己手裏。如果受試者不想繼續實驗,可以主動停止。床邊有壹個按鈕。只要受試者按壹下,門就會打開,實驗就結束了。當然,錢的數量就出來了。如果妳想賺更多的錢,妳就得花更多的時間。
實驗的大致結果是,受試者平均76小時後出來,100小時很少有人活下來。換句話說,壹般人都不想待四天左右,不然真的會憋出心理疾病。
受試者出來後,實驗人員立即對他們進行心理測試,發現他們對光、聲等刺激變得非常敏感,需要四五天才能恢復正常。當被問及為什麽不在裏面待壹段時間時,潛臺詞是“那會賺更多的錢”,這些被試回答:“我們剛進去的時候還好好的。我們吃飯躺下,或者睡覺,然後醒來就想吃飯。但是過了兩三天,我就開始不行了。我說不出為什麽我心煩意亂,坐立不安,無法集中註意力。我覺得如果我再呆下去,我會發瘋的...我不得不出來。”
這個實驗說明,人不能滿足於吃和喝。想象壹下,壹個不會說話、不會表達要求、不會翻身、不會移動身體的嬰兒,就像壹個被困在實驗室裏的實驗對象。他還不如這些臣民,因為他自己無法結束這種困境,只能哭著求別人來幫他。
如果壹個活生生的人,包括嬰兒,缺乏視覺、聽覺和觸覺,就相當於他的大腦缺乏必要的心理營養。
缺乏“心理營養”的結果從這個實驗中已經知道:人會不堪忍受,會有心理痛苦,最後會有精神異常。有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可以補充這壹點。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壹名外交官被投入監獄,原因不明。很長壹段時間,他既不看報紙,也不聽廣播。每天除了有人定時送飯,檢查他的情況,幾乎沒人管他。呆久了,他開始擔心自己的大腦會退化,於是開始練腦,回憶自己國家駐世界各國大使的名單。壹個能當外交官的人當然很聰明,而且記憶力很好。他在數110多個國家的大使名字時,有壹個國家的名字記不住。他很不服氣,努力去想,直到被放出來才想起來那個人的名字。此時的他,幾乎和祥林嫂壹樣,整天喃喃自語:“不用告訴我,我肯定能記得!我不相信我記不起來了……”後來他寫了壹本關於這件事的回憶錄,說如果當時沒有把他放出來,他壹定會成為壹個精神病人。這就是缺乏新鮮的心理感受而導致的心理異常。
人天生就是“天生的心理囚犯”。當他們在人生初期無助的時候,他們不僅需要依靠別人提供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心理上的滿足,那就是讓他們看到臉,聽到聲音,被擁抱,被愛撫。養育是他心理營養的來源。如果沒有人關心他,就相當於他在感覺被剝奪的情況下發展。
所以很多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嬰兒是有心理需求的。如果認為早期教育只是餵養,那就大錯特錯了。
(摘自《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