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後壹百多年,戰國中期,孟子出現了。儒家以“孔孟之道”為代表,所以孟子的學說值得我們認真探討。
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指出兩點:第壹,孟子是“子思弟子”;第二,在學習孔子學說上,達到了“道法兼備”的境界。東漢的趙琪對《孟子》壹書進行了註釋,認為該書包羅萬象,涵蓋了世間萬物、仁、德、命等。,所以他直接稱孟子為“亞聖”。司馬遷視孔子為“至聖”,趙琪視孟子為“次聖”,從而確立了儒家傳統。
理解孟子的立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孟子的真實想法。我們來看看孟子是如何“養心”的。
要想“不為所動”,首先要“培養勇氣”
孟子的學生公孫醜曾經問:“如果王先生是齊國的大臣,他可以執行自己的想法,所以即使他建立了霸權或王業也不足為奇。這樣,它會動心嗎?”(《孟子·公孫醜》)
孟子是怎麽回答的?他說:“不,我四十歲就不動心了。”
什麽是“無所謂”?所謂“不為所動”,就是無論在什麽情況下,無論妳是道行天下,還是沒有才華和野心,妳的心情都不會受到影響。怎麽會這樣呢?因為我的內心對人生應該是什麽樣子有壹個固定的看法,只要我確定自己走在道德的道路上,我就不會在意這個世界的成敗。孟子曰:“君子有終身之憂,而不患壹次。”(《孟子·離婁下》)我擔心的是,我沒有像舜那樣成為聖人,我不擔心壹時的煩惱。
這種“冷漠”壹定要冷靜,於是孟子接著講如何“培養勇氣”。
他描述了三種勇敢:壹種是“向外發展”,表現出氣勢非凡的勇敢;二是“內求”,通過強化心中必勝的想法,無所畏懼;第三,“呼籲”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意義,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這第三種,正是孟子間接引用孔子的“大勇氣”:“我怎麽能連面對普通人都不害怕呢?”反思自己,直感,即使面對千萬人,我也會勇往直前。“我們在背誦《雖千人已去》的時候,壹定不要忘記整段話裏提到的兩種‘自省’。
只要妳明白什麽是道德,妳隨時可以反思。看到好的,就會動。如果妳有,妳就會改變。久而久之,妳自然會豁達,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