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最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規律的吃喝,有規律的生活,不要白活。

最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規律的吃喝,有規律的生活,不要白活。

文怡藻類

《黃帝內經》記載了這樣壹段對話:

黃帝問齊伯:“聽說古代的人都100多歲了,但是他們的行動卻沒有衰老的跡象;現在人到50歲,動作就老了。原因是什麽?"

齊波答道:“在古代,人們都懂得養生之道,懂得天地陰陽的變化規律,選擇適當的養生方法來調和保養。他們飲食適度,生活規律,工作也不太辛苦,所以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

在這段對話中,齊波的回答值得我們現代反思。健康,其實沒那麽高深,順其自然就好。

“飲食男女,人的偉大欲望是存在的,但人要勝利,正義或死亡;所以有道行的人會讓飲食適度,男女有別。”

《圍爐夜話》中的這段話把人的欲望和節制的必要性說得非常清楚。

吃喝的欲望是人類的自然屬性。吃好喝好當然重要。但如果超過基本需求,則過於奢侈暴飲暴食,違背天道。

曾供職於蘋果公司的李開復事業有成。然而,壹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改變了他的命運。

面對疾病帶來的考驗,李開復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在《生而為死》這本書裏,他寫了自己過去不健康的飲食。

他說他從小貪吃,不愛吃菜,經常吃多。我年輕的時候,甚至可以壹口氣吃下三斤牛排。

學生時代和夥伴去“全自助餐廳”,壹次能吃九塊牛筋。因為吃得太飽,第二天什麽都吃不下。

久而久之,對妳的胃造成了負擔。這些年來,體內的毒素越來越多。身體怎麽才能不虛脫?

“不節則疲;能省錢,就有利可圖。”

就像老百姓說的:東西是別人的,身體是自己的。

為了別人的東西吃自己的身體,真的是不明智的。

“良田壹日三餐,夏光萬劍只睡三尺榻。”

最好的生活只是壹日三餐,心安理得;床三尺,實用。

現在我們總是在談論養生。其實養生就四個字:順其自然。

相傳南北朝時,北魏有個將軍叫羅傑耶,活到了120歲。

他為什麽能活這麽久?有人向他請教長壽的秘訣。

他說:“吃好,生活規律,勞逸結合,清心寡欲,少說多做,無憂無慮。”

107歲的他依然身強體壯,機敏過人,被太祖皇帝任命為兵馬大統領。

所有不平凡的事情都是由平凡的小事日積月累而成的。

曾國藩還在家書中告訴弟弟:“吃好,住規律。做事有恒心,容止有決心。”

作為哥哥,我不僅關心弟弟的工作和學習,也非常重視他的日常習慣和個人修養。

他在家書裏寫了養生方法的五條:第壹,定時睡覺吃飯,第二,懲怒,第三,禁欲,第四,每晚睡覺洗腳,第五,每天兩餐後走三千步。

其實家書裏總會提到兩個方面:壹個是控制自己的欲望,比如不要壹直生氣;另壹種是形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按點吃飯睡覺,每天泡腳,適量運動。

這些習慣和我們今天沒有什麽不同。

原因就在那裏。妳做到了,自然會改變;不做也壹樣。

很多時候,人與人的區別不是知與不知,而是做與不做。

人的疲勞有兩種:壹種是身體疲勞;另壹種是精神上的糾結。

要調理好身體,就要從這兩方面入手。其實工作和生活是分不開的。當我們忙於工作的時候,壹定要註意養護自己的精神家園。

有壹次,壹位美國學者對壹行禪師說:“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園藝和種萵苣上。妳應該多寫詩,因為人人都能種萵苣。”

後來壹行禪師在壹篇文章中寫道:美國學者的思維方式和他自己的不太壹樣。在他看來,不種生菜,就寫不出詩。

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的。

“用心吃早餐、洗碗、種生菜,都是我寫好詩的必要條件。”

想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就必須在生活中找到放松和正能量的來源。真正的疲勞往往不是來自身體上的疲勞,而是來自精神上的苦惱。

愛自己,不僅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更要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

做最好的自己,不是住豪華的房子,穿漂亮的衣服,而是內心充滿悲傷和煩惱。而是穿著適合自己的衣服,住著幹凈整潔的房子,內心充滿了對生活的無限探索和喜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