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佛教醫生的佛教保健

佛教醫生的佛教保健

佛教醫學是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相互影響和交融的產物。佛教醫學是以古印度“醫方明”為基礎,以佛教理論為指導,吸收和借鑒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和臨床特點,從而形成獨特的傳統醫學體系。佛醫強調“內外兼修”和“身心治療”,以治心為內在目標,治心為外在目標。道教醫生最初是基於五行學說。唐代以後,道醫廣為流傳,演變為中醫,也遵循五行學說。受此影響,佛教醫生也認為自然可以與人類的生命活動緊密聯系,形成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體系,以說明人體與自然環境的統壹。最早的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將人體內外環境連接成壹個緊密聯系的整體;

五個方面:東南、中、西、北和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甜、鹹,五臟:肝、心、脾、肺、腎,五官:怒、喜、憂、懼,五色:青、紅、黃、白、黑,五谷:綠豆、紅豆、小麥、百合、黑豆。

《本草綱目》提到:“豆有五色,各治五臟,但黑豆性寒於水,能入腎。”這與佛教醫學中“五行以色養生”的觀念有關。五行觀念將五臟、五官、五方、五行、五味、五色緊密聯系在壹起,認為五行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對五臟及其相應的情緒有相應的調節作用。五行學說強調“形與形互補”、“色與色互補”,認為黑入腎,因為黑屬水,水歸腎;而黑豆的形狀與腎相似,所以黑豆被稱為“腎之谷”。像黑豆補腎,綠豆補肝,紅豆補心,小麥補脾,百合補肺。佛醫強調的是“預防醫學”,佛菩薩做的是防止進展緩慢,從“因”上排除疾病,防止疾病開花結果,釀成苦果。佛醫的“治未病”理論比中醫更完善、更透徹。佛教醫生和中醫都認為疾病可以通過人體的愈合功能來治愈。佛醫可分為“物理醫學”和“法律醫學”。物理醫學治療身體,法律醫學治療心臟。普通中醫只註重物理醫學部分,而佛家醫家在治身的基礎上提出治心的理念,讓人通過“法醫”自愈。平日裏我們看到的禮會、經典、法條、理論,也是法醫的常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