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長壽和勞動有什麽關系嗎?

長壽和勞動有什麽關系嗎?

勞動使人健康長壽,這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所證明的比如唐代著名的醫學家、保健學家孫思邈活了1歲。他是中國行醫時間最長的人,被稱為“藥王”。他將近100歲時,身體仍然很好。有人問他長壽的秘訣,他的回答是:四體勤,每天工作,行醫看病,上山采藥,節食,細嚼慢咽。可見,孫思邈的長壽與體育活動密切相關。據調查,中國的長壽老人也有同樣的特點,即多為體力勞動者。

運動醫學的研究者經常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長壽與生命運動的關系。他們說:“人是動物,必須運動。”推而廣之,可以說:“身體活動是生命之本。”體力活動實際上包括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體力勞動是指過度的體力勞動。中醫認為,過度勞累消耗氣血。因此,人們應該避免過度勞動。

但是,我們不應該過度勞累。因此,中國古代保健學家提出了“孜孜不倦”的理論,具體來說,我們應該註意以下幾點:

人的精力是有壹定限度的,不能無休止地工作,也不能拼命工作,以防摔壹跤,傷筋斷骨。如果長時間走路,腿上的肌腱會過度勞累,導致肌腱損傷。站立時間過長會影響骨組織的健康。比如工廠流水線上的裝配工,竈臺前的鐵匠,手術臺前的外科醫生,都是站著工作,時間長了容易出現腰痛、下肢靜脈曲張、子宮移位等疾病。

所以要註意體力勞動的適量,就像《留生錄》這本書裏說的:“不想坐以待斃,就不想努力。”尤其是老年人,精力下降,肌肉和軟骨脆弱,更不宜做過度和長時間的體力勞動。壹般來說,工作或活動後不應有疲勞。如果在分娩過程中或分娩後感到心慌氣短,說明已經過度勞累,應適當減少分娩的強度和時間。

人的體質有強有弱,體力有大有小。工作的時候,要量力而行,不要量力而行。勉強從事過於強力、超出我們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會造成傷害。

中醫認為強勞力是傷人致病的重要因素。輕則傷及筋骨,引起腰腿關節疼痛;更有甚者損傷內臟,導致慢性咳嗽吐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累吐血”。

再比如70年代中國的知青上山下鄉時代,很多十六七歲的知青,靠著當時的壹股激情,年輕好勝,不顧體力,在院子裏幹活時背著大包(裝滿糧食的麻袋),回城後40歲左右,腰椎間盤突出的人很多。

體育也是如此。在1996第26屆奧運會舉重賽場上,我國著名的52公斤級運動員張祥森為了重量出線,瘦了4公斤,卻沒能抓舉135公斤,為了創造好成績,右肘受傷,這是他壓倒性力量的典型例子。當然,為國爭光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所以歷代養生家都強調體力勞動要適度,量力而行,反對強勞,盡量避免重傷。孫思邈說得好:“養生之道,不戰而用勁,舉重而沖刺。”“我經常想努力,但又極度疲憊和堅強。”

娛樂可以調節精神,緩解疲勞,滋養氣質,有利於保健。但也要有節制,比如熬夜,樂此不疲,不利於健康。

比如幾年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妳可以看到很多兩鬢斑白的老人,還有壹些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卡牌大戰就像壹場熊熊大火,從東方的黎明開始,直到燈全亮,更有甚者,開夜車燒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近年來,麻將變得流行起來,尤其是在周末。買得起的就在家裏建“長城”,徹夜不眠。有些老人自己玩,讓孩子陪著玩,影響了家人和鄰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對老人甚至年輕人的健康都是有害的。因為,久坐,腰疼是必然的;飲食不良更容易導致消化道疾病;再加上有人吸煙,室內空氣汙染嚴重,使得參與者無法娛樂,增加新的疾病。

因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積極參加文明有益的活動,以利於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