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請問佛禪可以通過任督二脈嗎?

請問佛禪可以通過任督二脈嗎?

真正的交流很難,大多是近似的交流。

冥想與不朽——南·懷瑾

長生不老確實是可能的。

在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無數次地問過這些問題。壹個從醫幾十年的人,沒有宗教學者的仁者懷抱,有時候真的會恨自己“那時候怎麽不學春耕”,懶得談病理學;同時,討厭就醫的人固執己見,不肯合作。雖然我不是醫生,但我真的缺乏耐心來詳細解答這些令人困惑的心理疾病。有時候有人問這些問題,我會說:“妳什麽時候才能真正看到世界上不死之人?”?且不說別人說:某地有人活了幾百年,光和徐叔還活在峨眉山和青城山上,絕對沒人敢請神仙來親自見人。其次,我要問:妳以為打坐就是修道嗎?道是什麽?怎麽修?為什麽修行修道還靜坐?幾乎十個回答中有五對是為了“祛病延年”和“消災延年”。說到打坐和修道,大多數人都想知道打坐的方法,以及如何打通任督二脈和齊靜的八脈,或者密宗的三經七輪。但都忘記了最高哲學理論的基礎,那就是修仙,坐地打通任督二脈。因為壹個人為了自己的不死而修道,這是人性自私心理的極端展現。如果打通身體上的氣脈是郭濤,那麽這個道終究還是唯物主義的結晶。陶,是心還是物?大多數人拒絕去這裏深造。?

那麽,人類是不是不可能長生不老?否則!否則!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理解兩個不同的內容:

(1)所謂長壽,是“祛病延年”的延伸。壹個人懂得很多養生必備的知識,這樣活著的時候才能活得開心,活得沒有痛苦。萬壹他死了,他會死得很開心,不打擾自己,也不拖累別人。這是人生最難的幸福。

(2)所謂不朽,不是指肉體生命的永恒,而是指精神生命的永恒。但是這裏所謂的精神生活是什麽呢?它的本體是獨立存在於心靈和事物之外的原始生命;它的功能和現象是生命意識和心理的存在狀態。至於精神狀態,是什麽?那是另外壹個很麻煩很復雜的問題,後面慢慢討論。其實自古以來的所謂修道,甚至任何宗教的最高要求,都是以找到這個東西,回歸到這個境界為目的,只是因為文化體系和地域語言的不同,所以用各種方法來表達它的意義。

那麽,道是否可以完全修復?真的有可能“祛病延年”“長生不老”嗎?就我所知,我可以大膽地說,有辦法修好,有可能長生不老。但必須明白,這畢竟是個人的成就,而不是入世後造福於人的事業。如果我們想滿足現實生活的種種,同時又想成仙,那提問也是徒勞的。《說蘭》裏有壹個故事:壹個著名的公職人員、大官聽說有壹個和尚,活了二百多年,還很年輕,就向他請教修道的訣竅。道人道:“我這輩子都沒親近過女人。”巨人壹聽,說:“有什麽意思?我為什麽要修行佛法?”其實除了男女關系,現實生活中的壹些欲望比男女之間的要求更好,越來越多。同時要明白“長生”是人生最大的欲望,當然也是阻礙修道的最大原因。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壹個人想學習某壹方面的特長,他必須放棄其他方面的發展,更不用說達到了壹個超越常人的境界。道教的《陰符經》說,“千萬不要壹個源頭受益,要十倍於老師。”如果妳沒有對美麗的渴望,想要達到美麗無憂的方式,那是絕對不可能的。至少,這是我知道的,除此之外,我就不知道了。

靜坐的方法?

至於有多少種靜坐方式的問題,據我所知,只有壹種靜坐方式。如果要說坐姿有幾種?然後,大概有96種。但是,所有方法的總目的都是為了尋求“靜”。那麽“沈默”就是道嗎?否則,為什麽壹定要要求“安靜”呢?這是兩個問題,同時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包括三個要點,不能混為壹談。

(1)靜態和動態是兩個對立的名詞。壹般來說,這兩個對立名詞的概念代表了自然物理現象中兩種對立的狀態。簡而言之,他們指的是生活中的兩種活動和靜止,行動和休息?狀態。道非靜,動與靜,都是道的功能。道是動的,也是靜的,也可以說是動的。所以認為“靜”就是道是很有問題的。

(2)求“靜”是養生修煉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說是基本方法。就養生而言(包括健康長壽的要求),壹切生命功能的源泉都是從“靜”中生長出來的,這是自然的功能。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植物或礦物的生長都是從“安靜”中豐富其生命功能。特別是壹朵花的種子,壹粒谷子,小麥等等,都是靜態生長,動態枯萎。人的壹生,往往等同於活動,就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慣性手勢,生命無盡的動能也是靠充分的休息來更新的。?

所以老子說:“世間萬物,歸於本。說到底,安靜就是恢復生活。”“靜是狂躁君主。”以及後來出來的道家“經”等原理,甚至曾子寫《大學》,其思想是“知止可以後定,後定而靜,後靜而安,安而後憂,而後得。”等等,都是觀察自然,模仿自然規律的結果。就連佛教的禪定(中國後來的佛教,譯為冥想)也不例外。

(3)精神狀態方面,靜是培養先天“智慧”的溫床。人類的知識來源於後天生命的本能,運用智力和大腦。“智慧”來自於“靜”中的靈光壹閃。所以佛教對戒、定、智的“三無遺漏”學習,也是以禪定為中心,進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麽,用什麽方法來尋求“靜”呢?這是個很可笑的問題,人們這麽容易就問出來了。“靜”就是“安靜”的意思。如果盡力求“靜”,用方法求“靜”,豈不是越來越動蕩?如果妳在禪,可以簡單回答:“妳的心有了麻煩,妳要休息壹下。”這樣看來,“求靜”根本就是錯的,或者說“不必求靜”!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不必太自高自大,但謙虛地說,普通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往往習慣於動態;在心理方面,如意識、思想、知覺、情感等。,它就像壹條多人頭的瀑布,壹條洶湧澎湃的河流。真有“長江滾滾來”之勢;生理上,血液的通過,神經的感覺,氣息的運作,總會有苦樂參半的感覺,尤其是靜坐的時候。如果身體已經隱藏了病根,可能會感到酸、痛、冷、熱、癢,這種感覺比不安靜的時候還要強烈。“樹欲靜而風不止”,心欲靜,越是騷動。所以壹般是初學者坐不住的人,往往會發現自己的思路很亂,甚至比不坐的時候更煩躁不安。所以他們更加驚恐,認為不應該“坐以待斃”,或者加上武俠小說、民間神話等傳說,恐怕“坐以待斃”會“走火入魔”。其實這都是未知數。我把頭放在頭上,犯錯誤,產生誤解,構成心理陰影。

冥想的心身狀態?

為了理解“冥想”中的心理和生理問題,我們應該從心理學開始。夥計,妳為什麽要坐著不動?當然,這其中有很多原因。說“我的光頭壹輩子歸佛”或者“我要離開這個世界”都太籠統了。如果總結壹下,如上所述,對於“修養”、“養生”、“養心”總是有目的的。

是誰產生了這個目的?它當然會說:“是我。”那麽,我的動力是什麽?必須說:“是心”。這裏所謂的心,包括腦、意識、思想等現代概念。好吧,既然是我的“心”想“坐”,或者說“坐”先求“禪”,為什麽我“坐”了就覺得心靜不下來?我壹點也不知道,我的頭腦和思想,從出生到死亡,從早到晚,都習慣於思考,它就像永不停息的瀑布;只是和生命壹起存在是壹種習慣,我覺得平時沒有那麽多想法。壹旦到了“坐不住”的時候,我會發現自己靜下來的時候腦子太亂了。

其實這是“坐”的第壹步。比如像壹杯濁水,渾濁的時候壹點灰塵都沒有。如果妳把這杯水安全安靜地放在那裏,加入壹點澄清劑,妳很快就會發現杯子裏的灰塵和渣子紛紛沈澱下來。並不是因為這杯水處於安靜的狀態,所以才有灰塵。因為它仍然是被發現的。再比如房子,壹般灰塵是看不見的。當太陽突然從縫隙中穿過時,才發現光隙中有塵埃在四處飛舞。妳既不應該清洗它,也不應該以某種方式移除它。只要不搖不增不減,慢慢停飛,自然就停飛了。

但這裏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當壹個安靜的情況來臨時,妳會經常想睡覺,或者不知不覺中,妳會進入壹種睡眠的狀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麽辦?這時候,妳要仔細審視和了解自己。如果是來自於身心疲勞或精神疲勞,不妨幹脆讓自己進入睡眠狀態,等睡夠了,精神爽朗的時候再“靜坐”。如果發現身心沒有疲勞,最好起來做壹點運動,或者特別提壹下精神,讓自己始終保持壹種適度穩定的靜止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