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楊魯禪(1800 ~ 1873),河北永年人,太極拳人,年輕時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家當過雇工,研究過太極拳,壯年時又回到太極拳。因能避開、制服剛猛之力,當時被稱為“綿綿拳”、“軟拳”、“華拳”。楊魯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都跟他學。武功超群,在當時被稱為“無敵楊”。後來,楊魯禪為了滿足普通拳手的需要,逐漸刪除了原有的渾厚、縱跳、抖腳、高難度的動作,由兒子修改到中架子,再由孫子楊成福反復修改,再塑造成楊式的大架子。因練得樸實挺拔,成為近代最受歡迎的楊式太極拳。楊的祖孫三代都是北京有名的。1928後,楊成福先後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當學徒,拳風遍布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拉伸簡單,動作流暢,內容剛柔並濟,輕盈自然,運動步驟由松到柔,剛柔並濟,自然能呈現出風格大、形象美的獨特風貌。它的姿勢也分高、中、低。運動量可根據拳擊學習者的不同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和不同要求適當調整。因此,它不僅適合治病保健,也適合體力好的人增強體質,提高技能。1957年根據《楊泰集傳》編入《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出版《楊泰集傳》。楊式太極拳和二路槍錘只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以攻防為目的。
3.權友,太極川滿族,清末河北大興人。壹開始跟楊魯禪學太極傳的大架子,後來跟楊魯禪的二兒子學小架子,二兒子以柔著稱。他的兒子從漢族改姓吳,名字叫。吳繼承和傳授的拳法具有連續性,適應性廣。因吳修改了拳式,後人稱之為吳式小架子。到了現代,它已成為廣為流傳的吳式太極拳。
吳在京滬兩地傳播拳術由來已久。他的拳擊風格是圓潤和放松的。他的姿態雖然小,但是基礎很大,從發展到緊湊,緊湊中自有舒展。推手時,他正確嚴謹,細膩。吳式太極拳出版於1958。
4.武術太極拳武玉祥,清末河北永年人,從楊魯禪處了解到太極拳,後了解到新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到太極拳譜,於是通過練拳總結出運動要領。武術太極拳的特點是姿勢嚴謹,體態緊湊,動作緩慢,步法嚴謹,虛實分明。胸腹部的前後旋轉始終是正的,形狀以虛實轉化和“內氣潛旋”為主。左右手掌管半個身體,卻夠不到腳趾。太極拳是壹種武術,在民國初年傳入北京,然後傳到南京和上海。1963年出版《武氏太極傳》壹書。武俠太極傳傳人葛順成的故事是這樣的:吳玉香家是永年名門,家是翰墨世家,但吳玉香本人沈迷武功,從未做過官。陳家溝永年縣陳氏家族的生意,租用了吳玉香家的房產。吳玉香見陳人練了壹套高明的拳法,十分喜愛。但礙於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無法拜師學藝,於是委托同鄉好友楊魯禪(有相當高的武術功底)去陳家溝拜師陳長興,回來後送給自己,自己養活楊魯禪壹家。楊璐嬋去陳家溝讀書,每次回來都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了吳玉香。最終,吳玉香對楊魯禪所學的並不滿意,於是去陳家溝求教。陳長興當時年紀大了,介紹他跟陳清平學拳擊。後果很大。早期吳玉祥的主要後人有楊半厚(楊魯禪之子,曾隨吳玉祥學文,後成為大武術家,遠超其文化水平)和他的兩個侄子,分別稱為李達先生和李二先生。李達先生、李二傳先生郝維楨、葛順成等人。郝維楨武功最高,其拳經後人修訂,被定為太極拳中的標準拳架。整個家族由葛順成等人傳世,至今仍保留著原始風貌。
5.孫式太極孫川魯堂,清末河北萬縣人,酷愛武術。他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苦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開始學習太極拳,綜合各家之長,自創孫式太極拳,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自如,舒展移動,動作敏捷,變向時開合自如,所以又叫“開合太極拳”。孫式太極傳發表於1957。
以上五種太極拳的招式和姿勢雖然不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相同,練拳的目的都是強身健體和治療疾病。5型太極拳除了手套,還有自己的推手和器械套路,比如太極劍和太極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