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壹個可愛的哲學家,有大智慧,有真性情。後人稱孔子為“大師”,稱莊子為“莊生”,也是這個道理。其形象樸實無華,英氣逼人,與孔子的溫和莊重大相徑庭。他的文章無處不在,與《我不講怪力的心思》不同。
司馬遷說,“其學無所不知”,“其言狂妄”。魯迅評價《莊子》:“汪洋瑰麗,雍容華貴,晚周諸子之作,不可為先”!莊學所收先秦學術成果,後為印度佛教所印證,促進了佛教尤其是禪宗在中國的形成。
《莊子》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語言中(如“精於解牛”、“能遊刃有余”),深刻影響了知識分子的文化性格。《內七章義析》是張文江先生對《莊子》七章的分析和詮釋。
張先生采取的是逐段、逐句、逐詞的形式,既涉及語義、考證,又結合實際,廣泛介紹。作者將莊子思想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深入淺出,見解深刻獨到,值得讀者閱讀!
莊周壹生寫了十幾萬字,書名《莊子》。這份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期,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博大精深的程度,是中國古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僅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家。無論是在哲學思想上還是文學語言上,他都對中國的思想家和文學家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仁”字被視為儒家的象征,“德”字則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模仿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有害。
在莊子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自然,“人”是指壹切人為的、背離自然的東西。“人造”這個詞組合起來就是壹個“假”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摒棄“人為”和人性中那些“虛假”的雜質。服從“天”,從而溝通天地的,正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現實生活是自然的,不需要我們去教導,也不需要我們去開什麽藥方,而是需要我們去擺脫我們所遺忘的,遺忘我們所做過的,遺忘我們所做過的,遺忘我們所做過的。既然如此,還需要政治宣傳、禮樂教育、仁義勸導嗎?莊子認為,所有這些宣傳、教育、勸導,都是人性中的“偽”,應該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