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了解“核心素養”後,如何解決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實施問題?

了解“核心素養”後,如何解決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實施問題?

了解“核心素養”後,如何解決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實施問題?

其實核心素養的落實關鍵在校長,主體在老師。只有有了老師,才能更好的貫徹和落實核心素養。沒有校長和老師,核心素養很難落實。

——北師大資深教授林崇德

編輯評論/註釋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發布後,各種形式的快速“閱讀”核心素養隨之而來。核心素養的終極目標還是在壹線的校長和老師身上。所以看完之後,校長和老師們最關心的是如何落實。

本文將從學校、校長領導、教師研究等方面闡述如何在學校實施核心素養。

學校是否應該培養自己的核心素養?

“學校是否應該培養自己的核心素養?在我看來,學校的主要任務是理解和轉化核心素養,形成校本表達,而不是搞另壹套核心素養。”國家督學、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原江蘇教育學院院長榮說。

程尚榮還指出,在核心素養的研究與實踐中,貫徹核心素養理念必須明確以下三個問題。

1明確核心素養的功能邊界

如前所述,核心素養很重要,但如果將其功能邊界無限放大,似乎就能驅動壹切,甚至解決壹切問題,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但另壹方面,核心素養畢竟是人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改革的目的和宗旨,是教材編寫、教學改革和考試評價的主要依據,其作用不可低估。這裏有壹個準確定位的問題。

我們認為,核心素養的根本功能在於引導,它應該引導課程改革的幾乎所有環節,引領課程改革的深化。有人認為核心素養是針對國家課程的,國家課程應該實施核心素養,而校本課程沒有。這真的是壹個誤解,有點可笑。

人的素養是壹個整體,學校課程是壹個完整的結構,既不能肢解人的核心素養,也不能肢解課程結構。如何才能讓課程分別針對核心素養和非核心素養?

我們既不能無限放大核心素養的功能邊界,也不能縮小它。核心素養只有與其他因素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在立德庶人的整個體系中發揮作用。同時,它必須在整個系統中發揮核心和主導作用。這是核心素養功能的合理邊界。

2.闡明核心素養與學校研究和實施的關系

自從核心素養研究以來,許多學校都在研究學生的校本核心素養。這說明核心素養的提出引起了學校的高度重視,旨在以核心素養引領學校課程改革、學生發展和學校發展。這體現了學校改革的敏感性和責任感,是壹個重要的進步,應該肯定。

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學校是否應該制定自己的核心素養?在我看來,學校的主要任務在於核心素養的校本理解和轉化,以及校本表達的形成,而不是另壹套核心素養。

校本理解重在理解核心素養的價值、意義和具體要求;校本轉化側重於將“國家標準”轉化為學校在課程、教學、評價、管理等各個方面實施的行動計劃或方案;校本表述著眼於學校的實際,在全面理解和實施的基礎上,明確強調什麽,拓展什麽,從而突出校本特色。

3關於核心素養和非核心素養等問題的澄清

核心素養的價值和作用是根本。核心素養是壹個人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做人的根本,是學生發展的基礎。第二是支持。性格和能力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支撐,性格和能力支撐著人的發展。第三是生成性。其他素質可以從基金會產生,基金會支持人的發展。第四是可持續發展。

核心素養的這些特征決定了核心素養的結構和實施過程是開放的,它並不排斥或拒絕其他要素的進入。

除此之外,作為“核心”,它可以產生、影響和驅動,而它所產生、影響和驅動的,只是緊緊圍繞“核心”的壹些元素,或許可以稱之為“非核心素養”。

換句話說,關註核心素養就是同時關註非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不存在的,不重視非核心素養也不會導致作為壹個完整的人的素養的殘疾。我們不必在核心素養和非核心素養上花費太多精力,也不必糾結。

如何落實核心素養,發揮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對於核心素養的實施,杭州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原校長任學寶從“校長課程領導”的層面切入。他形象地說,讓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地,也是壹個“加工糧食”的過程。

1核心素養落地需要考慮三個因素。

有人把學校管理比作做壹道美味佳肴,筆者非常贊同這個比喻。其實也是壹個“加工食物”的過程,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是我們的客戶,他們未來的發展是我們希望呈現的最後的食物,烹飪食物的過程是校長課程領導“披荊斬棘”和“閃光”的過程。在此之前,我們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因素。

首先,考慮定位,列出現有成分

烹飪任何食物的前提是看妳有什麽加工材料。為了充分發揮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定位的確認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壹個校長要想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我們學校落地生根,首先要考慮學校的定位和基本情況。比如,學術型高中和應用型高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理解和落實明顯不同,現代高中和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也不盡相同。

如果所有的學校都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那就好比讓廚師用不同的食材做同樣的滿漢全席。最後的結果無非是形似,違背了教育的本質。

二是考慮需求,樹立“顧客就是上帝”的意識

在服務行業,“顧客就是上帝”壹直是最高標準,體現了“顧客需求第壹”的理念。對於學校來說,它服務的對象有兩種:廣義的對象是適合社會的人才。至於社會需要什麽樣的人才,學生核心素養裏有詳細的指標。

狹義的對象是學生。學生主體性的概念已經得到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的認可,校長的課程領導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才能使核心素養落到實處。壹方面,各種核心素養的強弱在每個人身上是不壹樣的,這就需要關註學生已有的基礎;另壹方面,學生想要達到的目標不同,所以對核心素養的具體需求也不同。

三是考慮未知,不做“只會做壹道菜的廚師”

很多校長會想到前兩個因素,但對以後的研究卻很少說。事實上,壹個優秀的廚師不可能總是只用壹道菜來服務壹位顧客。他需要了解顧客未來可能喜歡的口味,不斷提高自己的廚藝。學校管理也是如此。在這個千變萬化的時代,“恒變不變”是唯壹不變的事實。

因此,在打造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校長的課程領導力不應局限於當下,而應放在歷史發展中考量。

目前,浙江正在試點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很多校長在學生的選擇、教師的調整、教室的分配等方面都花了不少心思。,但他們並沒有綜合考慮未來的招生改革,以及學生在大學和社會需要發展的能力。這種狹隘會在幾年後凸顯其影響力。

2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轉化途徑

在學校層面,核心素養還是過於“優越”,所以在學生核心素養、學校課程建設、學生成長三個維度中,校長的課程領導力起著極其重要的樞紐作用。

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最直接的作用在於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需求完成課程設計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壹是要把校本選修課和國家、地方課程有效銜接起來。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核心詞是“選擇”,因此學校需要高質量地開設足夠多的校本選修課,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選擇。

但是,選修課的開發和開設不是由負責人決定的,也不是老師擅長的。只有以國家和地方課程為主,並不斷從周邊衍生出來的選修課,才是符合發展核心素養的選修課。

此外,學校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安排整合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打通必修課和選修課之間的通道,將核心素養的指標分解到具體課程中,讓學生通過課程實踐達到發展的要求。

第二,根據核心素養開發設置課程群。

課程群是指按照壹定的邏輯和層次組合起來的壹系列主題相同的課程。

壹般來說,優質課程群有兩個來源:壹方面,專業課程群可以通過挖掘學科內部或學科之間的邏輯來構建;另壹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或地區的特點,滲透到很多學科中去。

比如浙江有壹所學校,以西溪濕地課程構建特色選修課群,融合化學、生物、美術、歷史、中外文等多門課程,體現了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第三,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確保核心素養的有效實施。

校長的職責之壹是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內外資源,這是通過課程推動核心素養實施的必要條件。

校長需要利用社會企事業單位、院校、職業院校等外部資源支持學生多元化核心素養的培養;校長也需要進壹步挖掘校內資源,通過學科教室建設、教師專業培訓、學校文化建設,為核心素養落地生根保駕護航。

如果說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校長以課程領導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最直接方式,那麽將核心素養分解為學科專業素養則是壹種“曲線救國”的方式。不同學科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貢獻,但貢獻程度不同,因此研究學科素養體系成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間接途徑。

首先,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是發展學生的職業素養,是在充分考慮學科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貢獻的基礎上制定的。其次,學科的教學內容必須充分考慮專業素養的滲透和實施。再次,在學科教學建議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課程,促進核心素養真正內化於學生。最後,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中,應將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情況作為實現學科目標的重要依據,從而為進壹步的教學提供診斷信息。

基於這種轉化,可以從學科知識、學科學習方法、學科思維和價值觀四個層面構建學科素養的金字塔模型,借助學科課程大綱的編寫,規範教學要求、教學進度、考試節點建議等內容。

對於壹線教師來說,將學生的核心素養轉化為學科專業素養的方式更符合日常工作習慣,也為他們開展各層次、各類別學生的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指明了方向。

同時,通過構建“核心素養-學科素養-課程建設-課堂教學-綜合評價”的壹系列模式,校長可以更好地將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化、操作化。

以上兩個只是校長領導力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壹些具體操作策略。需要註意的是,無論采取什麽措施,任何時候都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是保證核心素養有效實施的根本條件。“不讓學生的精神遊蕩”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第壹使命和責任,所以校長在課程領導上要更加註重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對接,以學生喜歡和接受的方式搭建平臺。

教師如何改變教學模式實施核心素養?

對教師實施“核心素養”,就是變“知識本位”教學為“核心素養本位”教學。

對此,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國家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尹指出,要大力推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

1在教學中需要強調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要真正實現這種改變,需要深入了解人是如何學習的,進而回歸學習的本質。縱觀人類社會,無論思想發展史、社會進步史、科學發現史、技術創新史,都是通過不斷發現新問題來解決問題,通過解決問題來發現新問題;對於每壹個獨立的個體來說,都是在不斷的自我追問中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

然而,在現代知識的海洋中,我們似乎迷失了自我。所以,回歸問題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找回自己應有的智慧,應該是學習的初衷。

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課堂,中間的橋梁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基於問題的學習”告訴我們,壹切教學都必須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線來設計,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必須發生和展開。然而,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甚至出現了“假裝學習”的現象。

因此,在今天的教學中強調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是很有必要的。用真題形成問題鏈和問題矩陣,就是試圖讓孩子逐漸形成壹個知識結構——從低結構到高結構,從學科的結構到跨學科的結構,從知識到現實世界。

在基於問題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認知建構對問題和內容進行重組,讓孩子在問題之間的聯系中,在綜合區和邊緣區進行知識的碰撞,使知識之間產生聯系。這就是基於問題的學習的價值。

2 .不脫離情境的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同時,問題與情境密切相關,問題往往產生於情境。真實生活場景在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如果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不能與現實生活相銜接,那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教學活動所應依托的情境缺失了。

情境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和方法,是核心素養實現的現實基礎。知識是素養的媒介和手段,而將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情境。如果離開了現場,知識就只會是符號,知識的應用和知識中蘊含的文化精神就無從談起。

因此,我們應該重新認識主體活動的真正價值。

結合學科內容開展不脫離現場的學科活動

在教學中,要大力倡導和精心設計主題活動。學生的學術能力和學術素養是在相應的學術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主題活動的目的是將學習者的個人經驗與主題知識聯系起來。

學科活動要體現經驗,讓學生通過經驗的獲得來重構知識;要體現主體性,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是“主動”;要體現校本性,要根據不同地域、環境的特點選擇資源、組織活動;要精心設計活動,充分體現活動的教育性,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結合學科內容和特點設計活動。

1,政治學

比如政治學,不僅要有社會實踐,還要有“活動課”。知識內容的教學可以設計成壹個要實施的活動。通過社會調查與訪談、問題探究與辯論,在活動中學習、思考、認知、行動。

2.語文科目

在全國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專家們創造性地設計了“學習任務組”。課題組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景、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體驗式探究學習為主要方式。通過任務使學生在語用實踐中追求語言、技能、知識、思想感情、文化素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避免教師大量講解分析、逐項訓練技能的模式。

3.數學學科

數學也要設計數學應用、數學建模、數學探究等活動。

4.其他學科

其他學科,如地理考察、歷史活動、科學實驗與探索、技術設計等活動,會使學習活動充滿趣味性,不僅會對學科知識的學習起到遷移、強化和調節作用,還會使學習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承擔獨特的、潛在的、綜合性的教育功能。

——來源:校長發微信微信官方賬號(據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史靜學院Big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