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詳細講解二十四節氣——夏日至日

詳細講解二十四節氣——夏日至日

夏季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它發生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或22日。。夏季至日的這壹天,太陽直射地面到達壹年中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到北回歸線(北緯23° 26′28″44),北半球白天最長,越往北越長。盡管夏季至日白天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它並不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俗話說“大熱天在三伏天”,真正的大熱天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壹、夏季至日節氣的由來夏季至日是中國最早的節日,古代又稱“夏節”、“夏至日節”。在古代的夏季至日,人們通過向神獻祭來祈求災難和繁榮。《禮記》也記載了自然界夏季至日節氣的明顯現象:“夏季至日至,鹿角解結,蟬鳴初起,半夏生,芙蓉榮。”說明這個時候可以割鹿角,蟬開始鳴叫,半夏、木槿也逐漸繁盛開花。史記?《關禪經》記載:“夏至日上,用樂舞祭拜土地。”

作為壹個古老的節日,夏季至日始於宋代,官員有三天的假期。在遼代,這壹天被稱為“夏季至日日”,婦女們進入五彩繽紛的球迷給對方壹個遺產(遼史)。在清代,它也被稱為“夏季至日日是壹天的轉換,太陽,第二天和最後壹天被稱為“三個小時”,所以人們小心翼翼地生活。

二、夏季如何養生至日節氣《蘇文·四齊調神》中說:“使誌不怒,使華瑩作秀,而讓氣發泄。如果在外面愛,這個夏天氣應該是成長的方式。”也就是說,在夏天,妳要心平氣和,性格開朗,心胸寬廣,精力充沛。就像任何事物的成長都需要陽光壹樣,妳要對外在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有利於氣的通氣。反之,不宜懶、煩、氣、郁,會阻礙氣的運行。嵇康的《養生論》對炎夏有其獨特的看法,認為夏天是炎熱的。“調息靜氣比較合適,往往心裏像冰雪壹樣,心裏熱度就會降低。妳不能把熱變成熱,再變熱。”即“心靜自然涼”,我這裏說的是夏季養生中的精神調理。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這個季節的保健壹方面要符合夏季陽氣充沛的特點,註意護陽;另壹方面,夏季的也是所謂“陰陽生死鬥”的時候,俗話說“盛夏——陰生”,也就是說,盡管天氣炎熱,已經開始生長了。

此時,為了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壹般宜晚睡早起,午休以彌補夜間睡眠不足。年老體弱者應早睡早起,每天盡量保持7小時睡眠。在夏季至日期間,大多數人都會出現嗜睡、疲勞、頭痛和頭暈的癥狀,這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第壹,由於這個季節氣溫較高,人體只能通過出汗來散熱,造成人體大量失水。此時,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人體的血容量就會減少,大腦供血不足,從而導致頭痛、頭暈。引起頭痛頭暈的另壹個原因是,當人出汗時,體表血管會擴張,更多的血液流向體表。這種血液的重新分配可以使血壓低的人血壓更低,從而引起頭痛和頭暈。

夏季運動最好在清晨或天氣涼爽的晚上進行。場地要選在河湖、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去森林和沿海地區療養度假。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是最好的運動項目,不宜做過度劇烈的活動。如果運動過度,可能會導致出汗和出汗過多,這不僅會傷害殷琦,也會損害楊琪。在運動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鹵水湯,切不可大量飲用涼開水,更不可立即用冷水打拳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癥、黃汗等疾病。

飲食調理,夏季有心火當令之說,心火過盛抑肺金(五行觀點),所以《金匱要略》中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心)、五味(苦)的關系,有“夏季不食心”之說,苦的東西也能幫助心氣,控制肺氣。夏天也是出汗的季節。如果妳出汗多,妳就會失去更多的鹽。如果心肌缺鹽,心跳就會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