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內容
良好的兒童生活習慣是指兒童良好的作息規律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科學指導的基礎上經過多次鍛煉而形成的,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飲食習慣
正確使用餐具,獨立進食;吃飯時不要大聲說話,東張西望,專心吃飯;養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飯的好習慣;按要求定時定量喝水。
睡眠習慣
睡前安靜獨立入睡;掌握正確的睡覺姿勢。(右側睡或仰臥睡);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自理能力
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玩具和書不亂丟,可以自己整理玩具;學會有序的穿脫衣服;不穿反鞋之類的;能夠參加壹些艱苦的工作。
二、家庭中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方法
1,孩子自己會做事。
父母要記得安排好壹切,學會等待。比如晚上請孩子睡覺,他們脫衣服磨磨蹭蹭,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不耐煩,什麽都過去做,卻忘了引導孩子快速脫衣服,這樣就不知不覺地讓孩子失去了壹次鍛煉的機會。
同時,在孩子自己動手的時候,我們也讓他們學習壹些正確做事的方法。
2.制定和維護必要的家庭生活規則。
在這方面,很多家長可能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孩子在幼兒園已經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所以在家裏免了,盡量讓他們放松。從愛孩子的角度和家庭獨特的個體環境來看,父母有這樣的想法沒有錯。但是,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家庭中的孩子有必要建立壹些必要的規則。如: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飲食要規律,要定量。除了壹日三餐,還可以有1-2的正餐或零食。不要隨意吃零食,否則會影響孩子的食欲,甚至拒絕進食。
防止邊吃邊玩或邊聽故事邊看電視。鼓勵孩子不挑食、偏食、暴食,少吃零食,晚餐保持旺盛的食欲。
3.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就是家長在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同時,能夠樹立壹定的榜樣,引導孩子模仿學習。這個榜樣可以是父母自己,也可以是從書上、漫畫裏。其中,我們認為父母自身的言傳身教更為重要,因為其可塑性強。
4、及時表揚和鼓勵
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要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學上指出,愉快的情緒可以促進大腦皮層建立壹個興奮的焦點,使學習保持在最佳狀態。孩子會很高興自己的正確行為得到鼓勵,從而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針對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我覺得我們家長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上,也可以用壹些表揚和獎勵來刺激孩子的良好表現。其實生活中我們都明白這樣壹個道理。對於每個人來說,我們都希望聽到別人的表揚和鼓勵,孩子也是如此。但是要學會正確使用。為了避免對獎勵的誤解,“獎勵”成了對孩子的壹種強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