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立秋民俗活動(盤點)第壹部分?立秋帶來的第壹件事是天氣的變化。從這壹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天氣涼爽,早上是秋天,晚上寒冷。然而,初秋的早晨和晚上有很大的不同。所謂前期立秋寒,後期立秋熱,提醒人們不要對立秋盲目樂觀。有時,立秋後,在同壹個地方有老虎。其實立秋降溫最大的法寶就是雨,秋後壹場雨,千年前後壹場風,這是人們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
?毫無疑問,人們歡迎秋雨。初秋的人們在下雨時很開心,夏天下雨時人們很擔心。壹般情況下,立秋在夏天有個頭,三秋多雨天氣,不僅下雨,有時還打雷,說明立秋打雷,每天都有霜凍。立秋後每次下雨,氣溫也會有壹定程度的下降,這就是所謂的秋雨加感冒。然而,立秋後沒有雨,這是以立秋前北風緊接著下雨和立秋後沒有滴水為標誌的。最直接的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立秋幹燥炎熱秋天不下雨,立秋多雨秋天落。
?立秋對農業有很大的影響。在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對立秋和節日壹樣重視。如果初秋天氣晴朗,天氣會很好,妳可以等待豐收。同樣,立秋的早晚也很重要。萬物七月收,六月秋失。立秋時是否下雨是不可忽視的。如果立秋下雨,如果立秋不下雨,大家都會擔心,因為立秋是空秋,壹直以來都是半收獲。
?因此,秋天的開始仍然是收獲的標誌。所謂秋不涼,籽不黃,立秋滿黃十天,立秋滿草十八天。壹個金色的秋天即將來臨。在這個季節裏,人們計劃最多的是耕作:長夏種茄子,立秋吃茄子;秋初蕎麥開白露花,寒露收到蕎麥家;立秋摘辣椒,白露打核桃,初霜摘柿子,立冬打軟棗。在享受收獲的同時,也要掌握好工作的節奏:七月立秋慢悠悠地溜達,六月立秋歡呼雀躍,立秋手牽手,三五鬥收。對於沒有進入收獲期的人來說,立秋後也要註意:首先播種芝麻,然後在立秋後播種谷子;初秋棉花管理好,修剪必不可少;立秋長出芝麻,直到老死才開花。
?立秋相應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立秋不僅是萬物成熟和收獲的季節,也是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壹直是人們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秋天的時候把扇子扔掉。因為壹場秋雨壹場寒,十場秋雨都需要穿棉。天冷了,但也要註意,水是白的,身體不暴露,入秋後要少遊泳。人們甚至認為立秋洗胃不會得痱子和拉肚子。在飲食起居方面,古人認為秋不應散,切記秋不應食辛辣,秋不應食肺;還應該早睡早起,以雞為樂,早睡順應陽氣收斂,早起舒展肺氣,符合秋季養生之道。
2022年立秋民俗活動(盤點)第二部分?中秋節的開始
?立秋節,又稱七月節。時間從公歷每年的8月7日或8日開始。到了周代,是日本天皇親自率領三郡六郡的王公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少昊、蓐收的儀式(見《祭月令》)。漢代仍然繼承了這壹習俗。《後漢書》祭祀記載:立秋之日,西郊迎秋,祭白帝蓐收。旗幟和服裝都是白色的,唱著歌曲“西好”和舞蹈“余明”。及天子入圃射祭,以薦祭宗廟之禮,命日體劉。秋來·吳恙說,殺死動物作為祭品。在唐代,每到立秋之日,也要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誌》:立冬,立秋,四郊祀五帝。在宋代,在立秋的那壹天,男女都要佩戴梓樹葉來配合時間順序。有用石南紅葉剪刻花瓣插鬢的習俗,也有秋水吞服七顆小紅豆的習俗(見《臨安年》),明顯繼承了宋俗。在清朝,在中秋節開始的那壹天,人們用掛秤稱體重,並與夏天稱體重的人數相比較,以測試他們在夏天的肥胖程度。自民國以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們習慣於在白天或夜晚預測立秋時的冷熱天氣。還有用西瓜青豆嘗新事物,祭祖的習俗。在立秋的前壹天,陳冰有吃瓜、蒸茄子、炒香香等習俗。
?觸摸秋天
?夏歷的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這壹夜,婚後未生育的女子,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瓜果架、豆棚下的地裏偷偷摸索瓜豆,故名摸秋。常說摸南瓜容易生男孩;摸扁豆容易生女孩;摸白扁豆更吉利,除了生女孩,還是白頭偕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習俗,夜瓜豆是誰摘的,園主也不能怪他們。無論阿姨回家多晚,父母都不允許批評她。這種習俗在清朝以前就有,民國以來壹直在民間流傳。比如商洛竹林關壹帶,中秋節晚上,月亮還沒出來的時候,孩子們照例鉆進附近的秋田裏,摸著什麽東西回家。如果摸洋蔥,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了聰明;如果碰了瓜果,父母認為孩子以後吃喝不愁,壹切都會好的。人家把摸秋當遊戲,不罰偷。從這壹天起,父母應該約束他們的孩子,在瓜田他們不允許拿別人的樹枝或樹葉。在商南縣,中秋之夜,吃完月餅,不肯長高的孩子摸高粱。沒有男生的人摸茄子;沒有女孩。人摸辣椒;孩子不聰明的人去摸洋蔥。
?秋季繁忙的會議
?秋忙會壹般在農歷七八月舉行,是為秋忙做準備的商貿會議。有的是結合廟會舉辦,有的是專為熱鬧的秋季舉辦。其目的是交換生產工具,出售牲畜,交換食物和生活用品。其規模與夏忙會相同,有騾馬市場、糧食市場、農具生產市場、布匹市場、京廣雜貨市場等。如今,這種聚會被稱為經貿交流會。會議期間,將有文藝表演、賽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收互助
?秋天比較忙,農村有秋收互助的習俗。妳幫我我幫妳,三五成群去地裏搶熟了的玉米。壹個玉米要搬四次:第壹茬、第二茬、第三茬、空茬。女人、老人、少年扛著竹籠,壹排排,壹株株,壹個挨著壹個搬。別讓猴子搬玉米,壹個壹個來。而是搬了壹個放在籠子裏,然後放到田裏的玉米穗堆裏,最後用大車拉回家。將第壹茬玉米成熟穗和第二茬玉米未成熟穗移出。第二茬和第三茬作物的移動方式相同。最後,把空茬撈出來,剩下的玉米穗,不管是老的還是幼的,壹起搬回家。看誰的玉米成熟早,先挪給誰,既不會逆著農時,又能把糧食退回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