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中醫經典著作。這本書裏有不少用作藥物的食物。粗略統計,有七八十種之多,包括谷類、水果、哺乳動物、鳥類、蔬菜等。
中醫熱病(外感病)理論認為,外感病壹開始,邪熱傷津,直到病後,飲食也很巧妙。壹味的吃食物,因為幹鮮不同,還有其他的影響。
比如荷葉、鮮荷葉、幹荷葉的揮發性是不壹樣的。所以在夏季炎熱的時候,可以用新鮮的荷葉煮粥,以獲取其香味,這樣可以驅邪,而幹品自然沒有這麽好的效果。
再比如,經常吃的生姜,吃的比較早。《論語》中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記載。眾所周知,姜被用於食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很久以前,姜被用作藥物。
《傷寒論》中姜的藥用有六種。比如生姜味辛性溫,北方民俗用生姜和糖熬制開水在寒冷的風雨後禦寒,從而預防外感疾病。桂枝湯緩解肌表的作用,離不開生姜的辛溫。生姜還有中和的功效。比如,人們吃螃蟹,要用姜和醋作為配料,就是利用姜的暖胃來中和蟹肉的寒涼。生姜還可以輔助陽氣,如《傷寒論》中的露姜飲,就是將人參的甘甜與生姜的溫熱相結合,輔助陽氣。對了,蒸螃蟹的時候要在南方的壹些地方放壹些紫蘇葉,也是基於紫蘇的辛溫來解決螃蟹的寒性。
水果入藥由來已久,用法和食用差別不大。如山楂酸味甘,性溫,有消食化積、化瘀的作用。單用可治食滯,與麥芽、神曲合用效果更佳。傳統上我們把這三種味道統稱為“三仙”,在今天的臨床上也是非常常用的,尤其是對於停止進食的孩子,效果很好。事實上,這種用法在民間也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