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濕”。
判斷體內濕氣,先看外表:肥胖(小腹明顯)、濕疹、臉油、眼腫、舌苔白膩的人濕氣較重。
其次,尋找癥狀:胸腹部脹滿,口淡,無食欲,或惡心嘔吐,嗜睡,體重重,下肢浮腫,大便稀,小便混濁,睡眠時流口水,關節酸痛沈重,白帶增多,黏稠等。
根據濕邪侵襲部位的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
胸悶、頭暈、四肢沈重、上焦不適,就像身上背著很多重物壹樣。此外,身體潮濕時還會出現發熱、怕冷、怕風、流鼻涕等癥狀。
中焦可出現腹脹、食欲不佳、食欲下降。還有氣虛濕的癥狀,如口淡、口粘悶、口渴但無喝水的欲望、疲倦乏力等。
下焦可有小便不利、小便混濁、大便稀溏、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
中醫認為“千寒易去,壹濕難除”,濕氣是百病之源!現在是濕氣入侵身體最脆弱的季節,但也是壹年中迫使濕氣排出體外的絕佳時機!
1.按摩穴位祛濕
衛中穴:
衛中穴位於腿後側腘窩中心點,取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排毒除濕的最大通道,衛中穴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如果不通暢,濕氣無法排出,可能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所以平時可以按這個穴位,每次至少戳或刮49下。
曲尺點: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匯聚於此。
現代醫學常用於治療肩肘疼痛(或肩周炎)、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等。可以連續拍打肘窩5分鐘左右,感覺到酸痛。
2.拔罐祛濕
拔罐是中醫常用的適宜技術之壹,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的作用,比較適合風寒濕痹引起的筋骨疼痛。
但對操作人員要求較高,要根據罐體材質和溫度確定存放時間,避免水泡和燙傷。
3.喝紅豆薏米粥
“紅豆+薏米”是流傳最廣的祛濕治療方子。薏苡仁能祛濕益胃,消除水腫,健脾益胃,長期服用。紅豆還有明顯的利尿消腫、健脾胃的作用。不僅如此,糯米紅豆粥還具有很好的減肥效果,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
如果煮粥太麻煩,也有相對簡單的辦法,比如喝相應的祛濕——紅豆大麥茶。
4.少吃涼的
這麽潮濕的環境不要吃傷脾胃的食物。喜歡甜食的人也需要註意,因為“甜變濕”。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果蔬會使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飪中加入蔥和姜,以減少蔬菜的寒性。
5.艾草祛濕
艾草性溫燥,芳香腥臭,能祛濕。
同時要特別註意雨後下肢的保暖。腰部以下受涼的人可以用艾葉泡腳,水要泡在脾經的三陰交處。三陰交是肝、脾、腎三陰經的交匯處,有很好的除濕散寒作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