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縱觀歷代,也有壹些老人很容易活到八九十歲。
據相關史料記載,除了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等客觀原因外,還有壹個秘密與這些壽星有關,那就是他們熟知養生之道。
古人倡導的尊老之風,不僅符合傳統禮儀中“老有所養”的思想,還因為老人有很多人生閱歷,可以讓後輩少走彎路。
就像在原始時代,文字還沒有出現的時候。老人雖然不再從事農業勞動,但還是會指導晚輩種地。
由於他們豐富的耕作經驗,他們是部落的寶貴財富。
除了農耕經驗,這些先人經過多年的實踐,掌握了許多養生秘訣。為此衍生出壹些養生的諺語,如“壹日三棗,長生不老”、“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雖然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些諺語充滿了封建的落後。但是還是有很多健康小貼士是經得起科學檢驗的。而這就是古代養生理論發展的萌芽和雛形。
話雖如此,但養生真正成為壹種理論並被民眾普遍接受,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個百家爭鳴、血海茫茫的時代,養生理論也在壹定程度上正式形成。
古代士人都有“修身治國”的偉大理想,同時也堅信“治身治國,壹理之術”這句話。
因此,各種學派或多或少都包含壹些養生思想。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道家和儒家。
興起於東漢的道教,以“得道飛升”為修煉目的。道教雖然也崇尚老子,但道教和道家是兩個概念。但老子關於養生的觀點和建議,道家是完全接受的。
那麽老子的養生思想是什麽呢?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淡泊無為。
關於具體的解釋,讓我們看看他的得意弟子文子是如何解釋的。見《文藝會師與方舒系》:“修精神於上,則修形於下。神清氣和,各節太平,這也是養生之本;”它豐富皮膚,填飽肚子,停止渴求,是保健的終點。"
可見老子講究“養神”。他不追求外物,也不想找什麽仙丹。他認為,只有安靜的休息,少壹些私欲,才能讓自己的內心不受外界的幹擾,起到養生的作用。所以有些道士經常打坐打坐,就是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
可惜東漢的道教,雖然繼承了道家的養生理論,但在戰國末期又將其與“長生”相結合,試圖通過煉丹來延年益壽。顯然,這種方式難免迷信。
先說儒家的養生理論。
有意思的是,儒道兩家雖然都主張入世,主張出世,但對養生的看法卻相當壹致。孔子壹生有兩個夙願,壹是培養君子,二是恢復禮制。
因此,儒家弟子在日常生活和飲食上都嚴格要求自己。在飲食方面,周朝設立了“食醫”,對各類菜肴進行嚴格把關。所以孔子會說:“美食百吃不厭,無微不至。”
有了這個基礎,儒家對飲食非常講究,逐漸趨向於“禁欲”。儒家大師董仲舒曾說:“仁者之所以長壽,乃外無貪欲,內清靜,內心平和而不失正氣,取天地之美以養健康。”
這說明儒家在註重養生的同時,也註重內心的清靜。而且與道家略有不同的是,孔子也主張弟子可以通過鍛煉來增強體質。孔子教授弟子,君子六藝,就是最好的佐證。
阿清人顏淵說:“孔子學會了敬禮、享受、射擊和抵抗,可以強健人們的筋骨,協調他們的氣血,調節他們的氣質。”
在中國古代養生理論的形成過程中,除了道家和儒家之外,佛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東漢以來,佛教東渡,傳至中土。佛教中的禪宗和道教壹樣,也主張精神超脫。在他們看來,壹個人內心的健康與否,可以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健康和長壽。
正因為如此,佛教提倡放棄“世俗的欲望”,努力保證自己內心的情緒不受情緒的幹擾。但這樣壹來,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而禪宗開創的“呼吸”法,為養生之道註入了新的活力。
人們緊張時經常深呼吸。而這種習慣,在壹定程度上受到了“化濁為清”的禪宗方式的影響。
從上面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養生的主要思想其實不外乎兩個方面:
第壹,修心養性,提倡戒欲。壹個人的心情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身體素質。追求平靜、無為、寧靜,有利於人們更好的健康。從壹些先賢的例子來看,幾乎都有很好的涵養,這是多年養氣的結果。
二是修身養性,崇尚氣血。無論是孔子帶領弟子修煉君子六藝,還是禪宗,他們的主要目的都是通過科學的鍛煉來達到身體健康。
中國養生理論的核心是以上兩點的結合,即在日常生活中註重憋氣,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從上面可以看出,古代的養生之道雖然有壹定的理論基礎,但還是缺乏壹些實際的做法。就像人在學習壹個公式的時候,雖然知道它的原理,但是不知道怎麽用。但真正把養生理論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古代醫學史上的壹些名人。
華佗創立的“五禽戲”是歷史上著名的健身方法。
史書中對華佗的描述是這樣的:“知養生之術,百歲而身強體壯,當時人以為妳是神仙”。這說明華佗的養生之術是通透的。
當時道教提倡使用壹種引子,通過活動關節來緩解全身經絡。
華佗受入門思想的啟發,仔細觀察了虎、熊、猿、鳥、鹿五種動物的生活姿態。經過不斷的實驗和修改,他終於創作出了《五禽戲》。
不僅如此,經過多年的醫學探索,華佗還發明了壹種神奇的藥方,可以起到保健益壽的作用。那麽,華佗的努力有結果嗎?
據《三國誌·季芳傳》記載,華佗將《吳沁戲全集》傳授給弟子烏普,又將方子傳給另壹弟子樊阿,結果活到90多歲,樊阿活到100多歲。
雖然人的壽命與體質有關,但這兩個人在醫療條件落後的魏晉時期能活到100歲,足見華佗高明的養生手段。
可惜華佗的醫術最後失傳了。但梁代學者陶弘景曾撰《養生延壽錄》壹書,成功保存了“五禽戲”,對後世養生體操影響深遠。
繼華佗之後,又壹位對中國養生事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人物是藥王孫思邈。作為長壽專家,孫思邈生活在北周至唐代,甚至魏徵等人寫史書時也向他請教。
在錢進方耀,孫思邈的養生思想處處體現。值得肯定的是,《千金方耀》還記載了很多傳統的養生“操”,最常見的儒釋道的健身方法,都有涉及。
明清以來,古代養生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甚至出現了100多部養生著作。值得壹提的是明代的溫補理論。
他們不僅記載了許多延年益壽的秘方,還倡導世人養生時要註重五臟六腑的溫補。通過節食、提神、保健等適度的方式,盡量保持人體內部的相對平衡。
總的來說,現代養生之所以能被人們普遍接受,並廣泛應用於生活中,其實離不開這些著名醫學專家的努力。它們就像壹種紐帶,可以讓看似深奧晦澀的養生理論順利進入現實和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
通過上面的解讀,或許很多人認為養生之道就是以“禁欲”為主,有空多打打鬧鬧。但是古人還有另外壹種養生方式,可能超乎妳的想象,那就是與傳統音樂的結合。
在這裏,我們需要做壹點補充。
儒家古老的養生理論形成後不久,《黃帝內經》也出現了。它既繼承了儒家的壹些古老的養生理論,又為後人提供了壹種新的思想,即音樂養生。
《黃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對應天地。”在古人眼中,人的內臟對應的是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從而通過雅正之樂,幫助人們陶冶內心情操,使精神愉悅,最終符合古人“天人合壹”的思想。
在其他先秦典籍中,這種音樂養生的思想也隨處可見。
如《禮記》、《樂記》記載:“樂者與天地相合”,認為音樂是人與天地溝通的必要手段,同時“聖人作樂以應天”。
據傳說,在古代,人們非常害怕未知的自然環境。為了服務於這種恐懼,黃帝命令相關人才以天籟之音為基礎,做出各種優雅正直的樂事,幫助人們適應天地,從而進入理想的“天人合壹”。
所以阮籍在《樂論》中寫道:“樂師使人心平,而不疲。天地和合,遠物聚,故謂之樂。”
阮籍是魏晉時期的著名人物,也是古代歷史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創作的《廣陵散》原版本雖已失傳,但仍被列為後世流傳的中國十大名曲之壹。
阮籍通過音樂達到養生,主要依靠古琴。《樂書史記》記載:“五音調和以養萬物。”說明古人往往通過彈奏古琴來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也回憶了自己的音樂養生之道。
他有個好朋友叫孫道子,擅長彈古琴。歐陽修是因為壓力大才跟他學的古琴。經過壹段時間的“音樂保健療法”,歐陽修的憂郁心態逐漸消除。
可見,如今我們通過聽歌來放松自己,其實我們的祖先還在玩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