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編輯|蔡娜
圖片|楊菲朵
香港和內地知名心理治療師、作家蘇黑最近寫了壹部療愈小說《山、古樹和我》,講的是壹個面朝大海名叫“麻木樹”的療愈工作室。有“壹眼看穿每個人的痛根”的治療師,有“治療茶的讀心術”的神秘茶人。
他們會為前來求助的客人探尋痛苦的來源,為他們搭配壹杯能與身體產生奇妙震動的茶,幫助他們開始由內而外的蛻變人生。
這部小說裏有十八種茶,每壹種茶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和前世的命根子。茶的出現是壹面鏡子,是醫治各種病痛的重要“藥引”。
它誕生的背後,是蘇黑多年來對茶的執著,以及他在修茶中不斷觀察和自我修復的經歷。
蘇黑說,經常有讀者給她寫信,問:怎樣才能更了解自己?她說,其實喝杯茶妳就知道了。茶就像壹面鏡子,從鏡子裏妳可以看到妳的品質,妳的水平,妳目前的身體狀況,妳的欲望,妳的局限,妳的無知。
她希望借茶來告訴人們如何自我修復——茶是教我們認識自我,如何浸泡,但也不過是反思,填補,修復我們內心的空洞。
蘇黑介紹:
香港及內地知名心理治療師、作家、心理治療師、人生管理顧問,被譽為華語世界首席情緒療愈作家。
她相信人有自愈的本能。近年來,她研究了調和的藝術,結合陰陽心腦來協調情緒療法,特別是結合聲音的振動和冥想的自我療法。建立個人品牌“聽愛”,開發銅編鐘、自愈音叉等聲音治療工具。
經典的書,愛自己,培養愛情,還有最新的小說,山,古樹和我。
心靈探索:妳現在壹般喝什麽茶?
蘇黑:很多人都知道,如果不是為了學習或者試茶,我平時喝茶都只喝普洱,尤其是老樹流行或者成熟的時候。這是壹種比較簡單的天然制作的茶,陽光好的時候就是成功的。壹般下午會泡茶,輪流喝幾種不同的生茶或熟茶。還要看天氣,濕度和茶的狀態,以及自身的狀態來決定喝什麽茶。
心探:妳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妳體質偏寒,壹直對茶又愛又恨。那麽妳是什麽時候接觸到茶的呢?又是什麽契機讓妳真正開始了修茶之路?
蘇黑:其實是茶選擇了我。我從來不刻意去碰茶,因為從小到大直到幾年前開始喝茶,我都只喝水,喝含咖啡因的茶或咖啡會讓我心跳不安,身體也不適應。不過,不清楚是因為不知道怎麽喝才會身體不適,還是什麽原因。我沒註意。我只能說,緣分未到。
然後,幾年前,我就壹直在想辦法讓讀者體驗五官,認真鍛煉,找出自己的粗心和麻木。在開發聲音治療的工具和方法的同時,我想從飲食入手,找壹些能吃進身體的東西,體驗變化,看著自己像鏡子壹樣清晰。
我壹直知道茶可以幫助人們感到安靜,它也是壹種健康飲料。就在那些年,我認識了壹個很棒的茶人朋友,他單純的愛上了雲南的茶地,找到了最幹凈最純粹的普洱茶。我決定學習並親身實踐飲茶之旅,希望能找到我想要的效果。
緣分到了。普洱茶的淳樸,雲南高原的土地,喬木的獨特力量,都讓我在普洱茶中找到了精心調教和修身養性的養分。
我花了幾年時間虛心喝茶,從好普洱到壞普洱,從其他茶到觀察水對茶葉品質的影響,以及茶對不同體質和身體狀態的影響。從茶葉的特性,自省的水平,茶園土地的質量,我開發出我可以教大家從茶修身。這是壹次奇妙的學習之旅。
心靈探索:連續喝茶後,妳的體質和心靈有變化嗎?
蘇黑:連續喝茶對我來說是個考驗。以前是咖啡因的後遺癥讓我心跳加速。經過幾年的訓練和調整,我現在知道可以喝什麽茶,喝多少,喝完之後身體和精神上的反應是什麽,怎麽喝才會有好的反應,超過了會怎麽樣。這是壹次有價值的發現之旅,也是每個人都應該經歷的過程。
喝了幾年普洱茶,氣息比以前更通透,內心的敏感度提高,知道如何壹步壹步深入身體和內部的變化,是壹種無止境的探索,也是壹生卑微的學習。茶幫助我更深入地打開五官,分辨,增長智慧。
內心探索:在茶路建設上,哪位老師或幾位老師給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的狀況如何?他們對茶的理解是如何打動妳的?
蘇黑:很感謝遇到很多好老師。還得感謝香港“雲茶園”的創始人呂牧真,他是我的普洱茶啟蒙者,也是我多年的好友。他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先愛茶,後愛地”。他說:“要喝好茶,首先要敬茶,節約種茶地,認真泡茶。”
他出資為雲南偏遠山區的學校建食堂,讓孩子們好好讀書,增長見識。我希望在未來,我能認識到祖先留給我的最大財富是壹座完整的山,而不僅僅是壹些茶樹,保護好、守護好這座孕育了他們成長的茶山。這種思考具有深遠的意義。
“當妳保護古茶樹,品嘗古茶的時候,妳也在支持茶農傳承祖先傳下來的永續生產方式。明年,妳將有機會喝到同樣優質的古茶,讓世世代代都能享受到人與茶相親相愛的恩情。”
另壹位啟蒙者是蘇會文老師。蘇老師堅持以人而非利益為制茶主體,回歸對“茶”最根本的尊重,將20多年的學佛精神融入茶中,培養人茶合壹之道。
蘇老師對茶有壹個基本要求:壹定要幹凈純粹,不要摻雜不必要的東西,不要過分追求茶幾上的裝飾或者氛圍。更重要的還是回到茶本身。
她泡茶前壹定要用無味的肥皂洗手,這是她對茶的嚴格和尊重。她在臺北十方禪林教授茶,從水到茶,到沖泡,到品嘗和栽培。
幾十年的精心修煉,苦心修煉佛法,讓她練就了“超能力”,壹嘗就能知道茶是誰泡的,泡茶人的心情,茶的來歷。妳已經與茶親密無間,如果妳是壹體的,茶會說話,妳會有洞察力。茶只是為了體現妳與世界的關系。
還有壹個好朋友李天安,是壹個青年茶人。他在我的小說《山、古樹和我》裏介紹了很多茶。
他並不總是遵循以“標準”或形式為主導的主流“正確”制茶方法。在泡茶之前,我寧願磨磨自己的心,調整到專註和謙卑,不僅要安靜,還要細心,像母親照顧和培養自己的孩子,讓水和茶交融成甘露。
他告訴我:“水燒開後,我喜歡在沖泡前休息壹會兒,給水和茶留出更多的空間。茶會更體貼,變化空間更大。”
其實他也是在說自己。妳是什麽樣的茶就泡什麽樣的茶。與茶竊竊私語,談笑風生,而不是操縱她做出妳想要的效果,茶會開放自己,給妳最好的回復,達到人與茶相互尊重,相互轉化的境界。他教我先聽聽茶要對妳說什麽,不是馴服茶,而是讓茶陶冶妳。
我的正式茶課老師是余文欣。她在示範泡茶、做茶的時候,要先找到自己的中心,先決定,再開始,然後才能放好。沒必要做人,活在世上。她說:“無論在茶桌上發生什麽,就讓它發生,經歷它。不要卡在某壹點上。先去那裏。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必在意。原諒我,下次再來。這就夠了。”
茶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茶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教我們如何泡茶,是為了反思,為了填補我們內心的空洞。“她說喝茶是和自己在壹起,先懂得和自己相處,再和別人相處。
還有劉可穎,壹位對茶始終嚴謹恭敬,不斷學習的資深茶人。她向我展示了茶的世界是智慧的反映。虛心學習,總會有驚喜。茶不會壹成不變。妳多走壹步,它就會為妳敞開心扉,讓妳看到更多,看到更多。
這是壹生的學問,也是茶的修行。
內心探索:妳自己的修茶之路是怎樣的?新書裏有壹句話:每個人總會遇到和妳現在的生活相匹配的茶,那就是妳的“蛻變茶”。可以介紹壹下自己的「蛻變茶」嗎?
蘇黑:我先虛心品嘗了每壹種茶,然後找到了自己的蛻變茶,就是普洱茶。如果我要選擇壹種茶作為我的練習茶,普洱茶是我的首選。她告訴妳什麽是原始與簡單,與樹融合的道理,沒有花裏胡哨的工藝,繞過了對香味的渴望。
因為是後發酵茶,她沒有味覺欣賞期,是壹種可以逐年變化的茶,像看著人成長。與普洱茶的相處,是等待的實踐,是歲月的沈澱。
每壹種茶都有不同的修煉,普洱茶的修煉就是“陪伴”,寓意深刻,感人至深。
有些茶聞起來像茶,有些喝樹的陽,有些是新鮮的。很多茶能喝出“靜”,但很少有茶能喝出“靜”。我的茶葉種植方向是以能幫助人安身立命的茶為主。地和茶要清凈,身心要清凈。這是修煉的第壹步。
我們喝茶的道聽途說太多,親身經歷和驗證太少,也不知道分數的好壞和是否合適。很多女性和我壹開始壹樣,不了解茶的性質,也不了解她們對身體的反應。他們只是按照推薦或者口味喝,並不知道喝的是不是壞茶。他們喝了壞茶後覺得是好事。
正確認識茶,透過茶看清自己,陶冶身心,是我的心願。
心靈探索:妳提供茶課。妳是如何通過茶課幫助人們練習和療愈的?
蘇黑:記得十年好友、著名電視主持人李磊喝了我做的蛻變茶“初心”後說:“這茶很老實,第壹次很老實,很體貼。
第二泡後,身體會“轉”,會從上到下轉,銜接的非常好。發現身體在那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實際上和呼吸、節奏、心跳是分開的。
但這第二泡卻“傻乎乎”地喝了,去了很遠的地方。說實話,我“不喜歡”是因為沒準備好面對自己,所以身體在轉。
說真的,每個人都需要這種茶,因為它很勇敢。他還說,“茶不會刺探妳的隱私,但能讓妳有治愈的感覺。”她說的正是兩個茶修的關鍵詞:臉。面對之後,就是愈合。
我茶課的核心就是面對自己。壹杯茶是壹面鏡子,看清自己。從訓練感官開始,讓泡茶的人始終回歸到壹個中心點,像習武壹樣,全身心的覺察,集中在壹個點上。這是人生不偏不倚,不離不棄的中軸。幾乎所有的道理都離不開這壹點。泡茶的時候壹定要先抓住壹個中心點,這樣泡出來的茶才會有力量,才會挺拔。
這不是禮儀,不是儀式,不是好看不好看的問題,而是壹個字:定。先安定,再安定。復習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慢慢來,有愛心,有智慧。而喝茶的人,從“茶觀六識”的培養開始,培養感知、感官、臨在、清靜、感恩、感悟。
妳的身體是妳的道場,茶是最好的禪修工具。我養茶的重點是以茶修行,以茶結合人,通過了解和品鑒尊重茶生態,從茶的豐富層次和變化中學習,看清自己。養茶的本質是尊重自然,放下自我和習慣,修身養性。
借茶之學歸根,即人歸子宮,茶歸茶之地、茶之山。第壹,要教妳再看看茶是什麽,先和茶樹有關,而不是關註茶湯、茶具等外在形式和茶人的美感。然後練習(訓練、練習)並打開妳的感官、存在感、覺知和感恩。
最近剛開了壹個茶道之外的系列沙龍,叫“壹個茶會”。以“壹茶壹會”“壹茶壹問”的形式,深入探討了小說中的諸多人生話題,我遇見了智慧與成長的妳。
心靈探索:對於不懂茶,想開始茶藝培訓的初學者有什麽建議?面對眾多的茶,如何入手,找到適合自己的茶?
蘇黑:不要迷信跟著感覺走,除非妳只是想喝杯茶打發時間。茶修正在進入修的境界,需要認真。我對茶葉種植的第壹感覺是“感知”。我需要先學習,知道妳喝的是什麽茶,這個茶是不是幹凈的,不是騙人的,對身體沒有危害。
多親自品嘗,認真訓練五官,覺得笨就上茶藝課,練靜心課,做好自己能分辨和評價好壞的基本功準備。養茶的本質是尊重自然。第壹,要知道茶葉的來源,要知道是什麽地,怎麽種的,有沒有被破壞過,有沒有依賴農藥和頻繁采摘濫貨。
知道之後,選擇自己更容易吃的口味,壹步步學習不同茶葉的茶性,用身體去檢驗。這是幾年的基本功,然後是壹輩子的受益。
茶再“好喝”,也可能是片面的欲望滿足。如果只是想吃好吃的,喝都壹樣。如果妳想進入嚴重的茶葉修復,建議只選擇幹凈的茶葉,然後讓妳的身體做出反應,告訴妳哪種茶適合妳,哪種茶妳還沒有準備好,所以妳要繼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