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醫的五行法則

中醫的五行法則

中醫的五行法則

中國的祖先自古以來就研究中醫五行。五行的道理是,萬事萬物都是相互制約的,都有不同的規律。我們來看看中醫五行的規律。

中醫五行定律是1。五行是:木、火、土、金。

根據自然規律:木生火,火生土,木生火,金生水,火生土。身體也是壹個小宇宙,五臟六腑相互聯系,形成壹個統壹的整體。人體的五臟也是五行,有對應關系。

五臟的動作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的。五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肝生心屬木火,如肝藏血助心;守脾在心屬火,如以心陽溫脾;

脾生肺屬木火,如脾散精,歸肺;肺生腎是金水,比如肺的金水衰助腎水;腎生肝是火生土,如腎藏精潤肝陰血。

總的來說,五臟之間的關系就像母子之間的關系。肝可視為心之母,心可視為肝之子。同樣,木是火之母,火是木之子,等等。

這是用五行的基本理論來解讀五臟之間的關系。在臨床治療中,醫生運用五行的基本原理來治療相關疾病。

因為木、火、土、金、水相配肝、心、脾、肺、腎五臟,所以中醫說火生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克穆說,克在《黃帝內經》中是戰敗的意思。換句話說,水可以戰勝火,火不能戰勝水。因為生物化學是以克為單位誕生和制造的,所以稱之為顯性。

現在大家都在講用中醫養生,講究防患於未然。中醫講看肝的病,知道肝傳脾,先健脾,就是從整體考慮,利用五臟之間的沖突關系來看病。

腎屬水,腎主骨,腎是血液循環系統的過濾裝置;

肝屬木,肝主免疫,肝可分解;

心屬火,心是動力泵,心是促進血液運行的臟腑;

脾屬土,脾胃不和。胃是容納的,脾是消化吸收的,它向全身供應津液;

肺為金,肺為宰相,肺為消化吸收,呼出有機廢氣,吸入co2。

腎為先天之本:腎功能調節良好,滋潤肝臟;肝功能檢查調理好,養心;心功能調理好了,才能養脾;調理好脾臟功能,滋補腎臟。是相互牽制,也是量變到質變。與腎向相匹配的是膀胱經輕,如果有腎虛,盆友多尿;

與肝相配的是勇敢,與逆境和* * *;匹配心是結腸,情緒是結腸;胃與脾相對,脾胃不和。與肺相配的是腸,五俯。

然後是五招:

腎開竅於耳,耳鳴,耳閉,耳內發炎,都與腎虛有關。肝開目,眼睛幹澀多霧,與肝有關;心與舌相連,舌麻木。氣泡和破裂與心臟有關;脾與口相通,口幹、唇燥,都是脾胃不和;肺與鼻、嗅覺相連,與肺有關。就是五竅。

然後有五種顏色:

腎功能不好的人,面色黑,腎虛。

肝功能異常的人,面部色調造血功能差。

心臟功能差的人,面部紅色特異性血液循環系統的產生較弱。

脾功能差的人,由於面部色調偏黃,消化道功能較弱。

肺功能測試差的人,面色蒼白,呼吸功能弱,產五色。

中醫五行相互發展的規律2。根據相互發展規律確定治療原則:臨床上運用相互發展規律治療疾病,多為母病和小兒,其次為小兒盜母氣。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瀉下,所謂“虛則能補母,實則能瀉子”(《難經六十九難》)。

補母:補母意為“不足即補母”,用於母子關系的不足。腎陰不足則不能養肝木,肝陰不足則稱為水無木或水無木。其治法不直接治肝,而補腎虛。

因為腎為肝之母,腎為水,肝為木,所以用腎水產生肝木。再如肺氣虛發展到壹定程度,可影響脾的健康運動,導致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脾土生肺金,故可用健脾益肺之法治療。

針灸療法可以補充虛證所屬的母經或母穴。例如,肝的虛證可以用腎金閣穴(水穴、銀谷穴)或本金閣穴(水穴、曲泉穴)來治療。這些虛證都是通過母子關系來治療的,也就是所謂的“虛補其母”。如果彼此都不如對方,補充母親可以讓孩子真實。

腹瀉:腹瀉的意思是“真人清洗兒子”,用來論證母子關系。比如肝火熾盛時,升而不降。肝證發生時,肝木為母,心火為子。這種肝火的治療可以采用瀉心的方法,有助於瀉肝火。

針灸療法,在證據過剩的情況下,可以凈化其所屬的亞經絡或亞穴位。如肝證可在心經的邢穴(火穴、少府穴)或本經的邢穴(火穴、行間治)。這就是“真人瀉子”的意思。

臨床上用共生法則治療母病,也有單純母病,除了母病和子盜母氣,可以通過母子關系來加強。因此,應用互治法主要是掌握母子關系,其原則是“虛補其母”、“實瀉其子”

母親哪裏累了,就應該先有母親的癥狀;如果孩子偷了媽媽的氣,應該先有孩子的癥狀;單純的兒童疾病需要長期的兒童缺陷史。這樣,三者的治療方法都差不多,藥方也分主次。

根據處理方法之間的關系,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滋水埋木:滋水埋木是壹種滋補腎陰養肝陰的方法,又稱滋補肝腎、滋補肝腎、乙癸同源法。適用於腎陰虧虛、肝陰不足,甚至肝陽上亢之證。癥見頭暈、眼幹、耳鳴、顴骨紅、口幹、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補火益土:補火益土是壹種溫腎陽、補脾陽的方法,又稱溫腎健脾益腎法,適用於腎陽下降引起的脾陽虛證。表現為畏寒、四肢不溫、厭食、腹脹、腹瀉、水腫。

這裏必須說明,就五行關系而言,心屬火,脾屬土。火不產生土壤。應該是心火不生脾土。但我們所說的“火不生土”多指命門之火(腎陽、脾腎陽虛不能溫脾土),較少指心火與脾陽的關系。

補脾養肺法,又稱補脾養肺法,適用於脾胃虛弱,但肺虛脾弱的情況。此證癥狀為慢性咳嗽,痰多而稀,或痰少而粘,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四肢無力,舌淡脈弱。

金水法:金水法是養肺腎陰虛的壹種治療方法,又稱補肺滋腎法、養肺益腎法。金水共存是肺腎同治之法,有“金生水,水潤金”之說(《傷寒論》卷四),。

適用於肺虛不能入津液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入肺,以致肺腎陰虧,表現為氣逆咳嗽,幹咳或咯血,聲音嘶啞,骨蒸潮熱,口幹盜汗,遺精,腰酸腿軟,形體消瘦,舌苔少紅,脈數。

自古以來,中國的先賢們就把五行學說巧妙地運用到醫學領域,用五行之間的辯證關系來理解和解釋生理現象,竭力順應內在的自然規律來養生,竭力掌握人體的運行機制來防治疾病,取得了無與倫比的經驗和成就。

壹、事物的五行屬性分類

①分類:事物的五行屬性是由事物的性質和五行的特征類推得出的。如果事物具有與木相似的特征,則屬於木;類似於火的特性,屬於火等等。

比如五臟屬五行,肝屬木,心陽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如果妳在方位上屬於五行,那麽它屬於木,因為日出在東方,和木的上升特征相似。南方偏熱,類似火的炎性特征,所以屬於火;西方的日落與黃金的下降特征相似,所以屬於黃金;

北方寒冷,類似於水的特性,所以屬於水。

②演繹法。比如,如果肝屬木,那麽肝的主筋和肝的開竅以“筋”和“目”為目的也屬木;心若屬火,脈、舌亦屬火;脾屬土,“肉”、“口”也屬土;如果肺屬金,那麽皮毛和鼻子也屬金。腎屬水,“骨”、“耳”、“二陰”也屬水。

(3)五行學說也認為同屬五行的事物是有聯系的。比如東方和自然界的風、木、酸物質都與肝有關。

對人體來說,就是把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納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統。

第二,解釋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系。

①說明五臟的生理特點,如肝喜達中,有止瀉功能,生發有“木”的特性,故肝屬“木”;心陽具有溫煦的功能,具有“火”和陽熱的特點,所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具有“土”至生化萬物的特性,故脾屬“土”;

肺氣主降,具有“金”清斂的特點,故肺屬“金”;腎有控水藏精的功能,又有“水”潤澤的特性,故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比如腎(水)之精養肝,肝(木)藏血養心,心(火)之熱溫脾,脾(土)化生水谷潛移默化補肺,肺(金)蘇晴降助腎。這就是五臟之間的關系。

肺(金氣)衰,可抑制肝陽上亢;肝(木、體)可解郁脾土;脾(土、腎)的運化,可以阻止腎水的泛濫;滋腎(水和水)可以防止心火過旺;心(火)陽熱可以限制肺氣清出過多,這是五臟之間的關系。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如食物的四季五味。總之,五行學說在生理學上的應用,在於解釋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的統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