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火,對應的是心。炎熱的夏天,要註意心靈的調理。
《蘇文四氣調神論》指出:“使誌不怒,使華英作秀,使氣發泄。若愛在外,此夏之氣,當是成長之道。”夏天,自然界的陽氣在增長,人體的陽氣也在增長。生氣容易導致陽氣過盛,氣血上沖,要保持冷靜,心胸寬廣,沈著冷靜。精神面貌,要飽滿,對外物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氣和陽氣的旺盛。不要懶、累、氣、郁,以免阻礙氣機。
嵇康《養生論》說,夏季炎熱,“調息靜心更宜,常如心中冰雪,心中暑氣亦減。妳不能把熱變成熱,再變熱。”這類似於民間所說的夏天“心安自然涼”。
夏季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避開烈日,加強防護。場地應該是公園,河流湖泊,庭院裏的新鮮空氣。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是最好的適度鍛煉方式,有條件的話最好去高山森林、海邊療養。不宜做過度的劇烈運動,因為暑熱使人出汗較多,劇烈運動會引起出汗、多汗,不僅傷陰,還會傷陽。出汗過多時,可適當喝鹹白開水或綠豆鹽湯,切不可大量喝涼白開水;不要馬上用冷水打拳淋浴,否則會引起感冒或寒濕痹癥、“黃汗”等疾病。
夏天熱,心火容易旺。宜選擇綠豆、西瓜、苦瓜、冬瓜、豆腐、薏米等。清熱解暑,清心瀉火。可以適當多吃些苦的東西清熱解暑,同時助心控肺。夏天出汗多,鹽分流失多,可以適當增加鹽分,保證身體的正常運轉。
夏季人體氣血趨向體表,供給消化道的血液相應減少,常使人食欲不振,消化功能減弱。如果感覺濕熱,就會傷及脾胃,出現胸悶、厭食、精神疲勞、精神萎靡、便溏等癥狀。因此,夏季飲食宜清淡,少油膩,少甜食,易消化,適當吃酸、辣、香的食物,以刺激食欲,幫助消化。
夏天高溫下出汗多,可以適當吃冷飲補充水分,幫助身體散熱。但冷飲、冰淇淋、冷面、生冷水果等寒性食物不宜多吃。
暴飲暴食會傷脾胃,使人上吐下瀉。西瓜、綠豆湯、烏梅豆湯等解渴消暑佳品不宜冰鎮。老人、小孩和體虛者對冷熱刺激的反應較大,不宜貪涼。
另外,夏季是病原微生物滋生的季節,食品容易腐敗變質。此時是腸道疾病的高發期,要特別註意飲食衛生,謹防“病從口入”。
《蘇文·四齊·曲子靈》說:“夏三月三,這是扇戲...夜臥早起,永不厭倦陽光...這個夏天氣應該是成長的方式。”夏季晝長夜短,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特點,晚睡早起,保持陽氣旺盛。夏天熱,出汗多,容易疲勞。我們應該克服倦怠,積極進取。
日常生活中也要註意預防中暑。“暑易傷氣”,暑熱可使人出汗過多,使人頭暈、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因此,在安排勞動或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並註意補充水分,加強防護。午飯後需要安排午睡,壹是為了避免炎熱的趨勢,二是為了恢復疲勞。隨著空調的普及和使用,夏季患空調病的人數逐年增加,出現鼻塞、頭暈、打噴嚏、耳鳴、乏力、記憶力下降和部分皮膚過敏癥狀。
這是因為人們太貪涼,把室內溫度設得太低,導致四肢溫度低於軀幹溫度,室內外溫差過大,室內空氣不流通,造成人體陰陽失衡。所以要註意保持空氣流通新鮮,定期開窗通風,清洗空調;室內外溫差不能太大,不能超過5度。晚上睡覺最好不開空調。從有空調的環境中外出時,應先在陰涼的地方活動壹會兒,讓身體逐漸適應。從室外進入空調環境後,不要讓冷風直吹;如果長時間在空調房,避免在出風口,註意保暖衣物,盡量到戶外,多喝溫水,加速體內新陳代謝。
夏天又熱又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換。穿濕衣服或剛晾了很久的衣服會讓人生病。提倡每天洗壹次溫水澡,不僅可以洗去汗液和汙垢,清爽肌膚,避免微生物滋生,解暑防病,還可以利用洗滌時的水壓和機械按摩,鍛煉身體,緩解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沒有條件洗溫水澡的時候,可以用溫熱的毛巾擦拭身體來代替。避免用冷水洗澡,尤其是出汗後,以免受風寒濕邪侵襲。
夏季炎熱,易受風寒濕邪侵襲。可以在樹下、水閣裏、陽臺上乘涼,但不要在屋檐下、過道裏乘涼,也要遠離門窗縫隙,以防賊得陰氣和暑熱。睡覺時不宜用電風扇長時間送風,夜間不宜睡在室外,不宜袒胸,不宜睡在地上和穿流中,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