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冬養陰,潤肺潤燥,藥食同源。
金風送爽,氣候幹燥,易傷肺陰,使人體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下降,易患口鼻幹燥、咳嗽、胸痛等呼吸道疾病,對新冠肺炎的抵抗力也會下降。除了多喝水,飲食上可以考慮藥食同源的產品,尤其是註意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可以多吃白蘿蔔、百合、番茄、山藥、扁豆、蓮藕、枸杞子。還可以做鐵皮石斛百合粥。原料為:鐵皮石斛20克,百合50克,大米100克。制作方法:將三個新鮮鐵皮石斛洗凈,切段,搗碎,放入200ml水中,久煎去渣取100ml(或壹次煎2-4次,放冰箱備用);用石斛汁,加鮮百合兩朵,大米100克,加水適量煮粥。養生功效:養胃潤肺,滋陰生津。適用於立秋後口幹、幹咳、發熱、津傷,是立秋後陰虛津虧者的良好保健品。
此外,還要特別註意保護脾胃,提倡:“秋季少不了生姜和芡實”。《內經》說:冷成型、冷飲用會傷肺。秋季氣溫下降,脾胃陽虛,吃陰寒性質的蔬果更是雪上加霜,導致陽氣不足而腹瀉腹痛。所以秋季不要吃太多的寒涼油膩,保護腸胃,保護肺。可以多吃溫性食物,以辛辣溫性之品為主,如生姜、肉桂等。
祛寒。生姜作為藥食同源的產物,應用廣泛,夏秋兩季食用生姜對驅寒作用更大。姜味辛,性溫。鄒燕琴教授的父親鄒雲祥教授常說:“做菜用姜不好的廚師不會是好廚師,用姜(幹姜)不好的醫生也不會成為好醫生。”《傷寒論》有260個方子,其中765,438+0個方子用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全面描述了生姜的氣味、功效和禁忌,附方劑79首。鄒燕琴教授壹般用生姜治療表寒,幹姜、老姜治療裏寒。慢性腹瀉、腸炎屬於脾胃虛寒時,不給患者用藥,就介紹回家用鄒家祖傳下來的秘方老姜煮芡實粥。姜的流行故事“壹片姜勝過壹方藥,壹杯姜湯保妳健康”,可見姜的藥用功能是非常廣泛和有效的。對於風寒感冒初起者,可將生姜、9元搗碎,用紅糖、開水沖泡,或煎服,然後覆汗,連服2-3次。
芡實除了水分,就是雞頭。是“嬰兒不老,老人長壽”的良藥和食品。最早發表在神農本草經上,被稱為延年益壽上品。芡實是水中人參,是除濕的佳品。具有健脾止瀉、固腎的作用。是健脾補腎的良藥。中醫認為,脾健就是水濕消,腎氣旺盛,所以有權長期服用,所有癥狀都會消失。每年8月中旬,雞頭米上市,蘇州本地人都會買10斤放冰箱裏,每天煮壹點,或者放個雞蛋,很有營養。中老年人用它來壯品牌祛濕,年輕女性用它來美容養顏。用文火燉芡實至熟透,並註意細嚼慢咽,以滋補身體。如果壹次不吃太多,芡實可以直接熬湯,簡單又營養。同時,用蓮子、粳米煮粥可以降低尿蛋白,特別適合腎病患者食用。
2、調整自己的日常生活,早睡早起
秋季漸冷,日照減少,氣溫降低,自然界的陽氣趨於收斂和閉合,日常作息也要相應調整,順應節氣變化,註意養生。“蘇文?《四齊調靈》中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同樂。“早臥順應陰精之收,滋養收斂之氣。早起適應陽氣的松弛,使肺氣得到舒展。俗話說“春乏,秋困,夏打盹。“秋天也要午睡,可以舒緩心血管系統,降低人體的緊張感。在這個季節,既要防寒保暖,又要盡量保持身體涼爽,讓身體得到鍛煉,有抵禦寒冷的能力。避免殷琦多汗、外泄,以滿足秋季藏陰精、守殷琦的健康需要。如果有基礎疾病,抵抗力弱,進入深秋就要註意保暖;如果氣溫驟降,有雨雪天氣,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加減衣物,所以做壹些不出汗的活動為宜。總之,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減衣物,防寒保暖,防病保健。
3、積極鍛煉,強身健體。
秋天是戶外活動的黃金季節。正所謂“動則不褪,用則不退。”早上起床後要積極鍛煉,提高身體的防禦功能,使身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有利於避免很多疾病的發生。但此時由於人體正處於收斂內養的階段,運動也要符合這個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防止出汗過多,損失陽氣;運動要選擇輕松溫和,運動量小的項目。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可以選擇壹些合適的鍛煉項目,比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爬山、遊泳、慢跑、散步、短途旅遊等。長期堅持可以達到疏通血管、益關節、富肌肉、增強心肺功能、延緩各器官組織衰老的目的。太極拳、易筋經、八段錦等傳統健身運動對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肺功能、練習深呼吸和慢呼吸有明顯效果,是老年人、體虛者和慢性病患者的最佳鍛煉方法。
4,修身養性。
秋天是收獲的好季節,但秋天也是落葉和花木雕零的季節。所以有“秋風秋雨愁人”的說法。此時人的內心最容易引起悲傷、抑郁、煩躁等不良情緒。因此,精神調理要順應季節特點,使肺氣清化,適應秋季的平靜之氣,避開秋季的寒氣。保持內心的平和,樂觀,舒適,拋開壹切煩惱,避免悲傷,減緩秋天的冷空氣對人體的影響。可以經常和家人聊聊天,多做戶外活動,保持良好的樂觀心態,有利於修身養性,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