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佛教徒吃素食。佛教徒認為吃素最有益健康,吃素的好處有很多:
第壹,吃素可以增強體質。
佛教徒提倡的素食,也就是素菜,是健康食品。因為植物性食物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比如維生素C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維生素A可以抵抗傳染病,是皮膚、眼睛、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和泌尿器官的必需抗體。
第二,素食可以延年益壽。
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蔬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是壹種水溶性纖維,被國內外營養專家稱為“綠色清道夫”。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幫助排除體內毒素,稀釋大腸內的致癌物質,防止腸癌的形成。
第三,素食可以增加智力
國外研究人員發現,素食者意識清醒,思維敏捷,而吃肉的人容易精神混亂,反應遲鈍。因為腦細胞必需的營養物質分別是谷氨酸、維生素B和氧氣,而谷類和豆類是食物中最豐富的,而肉類中這種營養物質的含量很少,偏愛吃肉的人血液會變酸,失去造血功能。美國相關研究人員也有類似報告,並指出多吃素食有益健康,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骨質疏松等疾病的發生。
自古以來,人們壹直認為素食有益健康。在我國,初壹、十五吃素的習俗壹直在民間流傳。按照中國的古老傳統,人們不應該過分追求濃烈厚重的飲食,但“素淡寧靜”才是養生的基本原則。《呂氏春秋》中的“註意自己”壹文指出,善於養生的人“味不濃”,因為“味濃則胃飽,悶則氣不足”,“味濃”主要指遊動的魚、鳥、獸等動物性食物。認為這類食物吃多了會使脾胃的消化功能遲鈍,也會影響氣血的通暢。
明代醫家李炎認為,中年人精氣虧損,吃藥補陰陽的方法,壹般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只有素食才能氣陰兩補,助胃健脾,最正氣。不僅適用於中年腎虛,也適用於老年人、婦女和兒童的其他虧虛疾病。明代兒科醫生萬全在其《養生四要》中多次主張學習古代僧人淡泊的生活方式。他認為素食可以使人的身體和精神處於最佳狀態。
現在,素食的理念已經被很多人接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素食,享受這樣的純凈和美味,體驗自然和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