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論
老子思想的主要範疇是“道”,“道”這個詞在老子的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而老子的書的主題就是天道自然無為。道是混沌未分的初始狀態,是安靜的,是自我修正的。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萬物之根。道往往無名,無為,無為。如水,不與萬物爭利,以弱勝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感知,看得到,聽得到,握得住。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法則,人生的準則。儒家視天、地、人為“三”,老子視道、天、地、人為“四”。“四大”在“三大”之外又加上了陶,為中國文化思想的框架打開了壹個極其崇高而富有想象力的思維空間。道來自玄學,卻貫穿玄學;而且在滲透的過程中,沒有給有意誌有目的的造物主留有余地,比如天帝。2500年前,老子的道是在從根本上改造原有道家學說的基礎上的偉大發明。
老子畫像
道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源和本體,創造並成就了天地萬物。而陶成就世間萬物,不是有意的,完全是無意的,完全是自然的。老子說:“人當師地,地當師天,天當師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鳴得意。自然是對道的狀態和行為的描述,而不是除了道之外還有更實體的自然。“生而無所,行而無所依”,壹切順其自然,壹切順其自然,這就是道的本性。道的本質是自然無為,但正是這種無為才使之成為可能;正是因為無為,才成就了壹切。這種現象,用老子哲學高度概括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既是道的大德大用,也是統治世間萬物的最根本的法則,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是所謂的“真理”。“自己不活,就能長生不老”“最後覺得自己不大,就能變大”,這是世間萬物的道理。“夫獨不爭,故天下不能與之爭”,“其身之後,先有之,而身外,則有之”,“因其無私,故能成私”,這是個體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無為而治”既是道的運用和原則,也是“道學”,是武侯治國的根本手段和方法。所以“吾無為而民自上,吾寧靜而民自上,吾無而民富,吾無欲而民簡。”
辯證思維
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通過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存在,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壹件事,有對有錯,有善有惡。表面上看,這兩個對立的方面是相互對立的,但實際上它們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不幸是福;福哉,禍哉。”壹切都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沒有什麽是靜止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道之運動”。也就是說,當事物發展到壹定程度時,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俗話說“物強則老,兵強則亡”。同時,事物的發展和事物向對立面的轉化不是壹蹴而就的,需要經歷壹個量的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木生於毫厘;九層臺,累土起步;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的本質是自然無為,這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也是人類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老子從無為的原則出發,反對人的行動,因為行動破壞了人的原始自然質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婪、邪惡等社會罪惡。“大道廢,仁義;智慧出來,有大假;六父母不和,有孝心;國家混亂,有忠臣。”世上有路,萬事順其自然。不要標榜仁義,要有自己的仁義。當它被標榜為仁義的時候,就意味著仁義不復存在。老子由此提出了“棄智詐術”和“棄利巧術”的思想,主張“小國寡民,應使民有所能而不用之”,“雖有舟船,無所取;雖有兵,無話可說;使人結了繩就用。”這是壹個復古的想法。與這種社會理想相適應,老子也主張柔則弱,即“強者為弱”,“天下不弱於水,強者可先攻”,然後他又主張“善如水”,認為最完美的人格應該具有水壹樣的心態和行為,“對付眾人之惡”,去別人不願去的地方,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持之以恒地承受負擔。
文學成就
老子的文章具有文學性,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首先,《道德經》發揮了高度特定的文學社會作用,在當時人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認識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好的文學作品實際上是再現自然和社會現象中的各種場景,反映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描寫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們的各種現實關系,使讀者獲得關於歷史和現實、社會和人生的各種正確認識。老子在這些方面成就斐然。
其次,老子在寫作技巧上的成就。《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卻包含如此豐富的內容,並貫穿始終,這得益於作者高超的文章寫作技巧。老子的文學技巧可以概括為:1。他的散文言簡意賅,短小精悍,善於生動地描寫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後人把《道德經》分成81章,每壹章都有幾個字,從80多個字到20個字都有。但又像壹串八寶珠,壹句不斷錯,中間押韻,以增加文章的音樂性。第二,巧用比喻,巧用對偶。巧妙比喻如下:第五章“天地不仁萬物”,第二十六章“重輕根,淡定浮躁”;巧妙運用對偶句,如第壹章“萬物之母是無名世界之始”,第二章“無為而無言之教”。每壹句都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是老子巧妙運用比喻和對偶的結果。第三,老子的文章通俗易懂,不“含蓄”,但我們要從他的語言運用中發現它的美。第四,老子的文章善於用矛盾解釋事物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造句時,他巧妙地用文字揭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本質,如是否有同有異,善惡美醜,難易長短,上下高低,前後左右,真假強弱等等。五、老子的文章是以感性的散文為主。從六經到百家爭鳴,所有的文章都是推理的工具,老子也不例外,但老子文章的情節結構和表現形式是獨壹無二的。第六,老子講求文采,壹個道理往往是由幾個同義詞反復論證,然後因語短而長進,清晰明了,不重復;老子要文章的形式從其內容來看並不是“文章必先取制”;老子的文章,不求空洞細膩,而是以事實為依據,敘述論點,恰當的言論。《道德經》八十壹章自始至終呼應清晰,不混亂,體現了結構服從主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