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蜈蚣怎麽養?

蜈蚣怎麽養?

蜈蚣屬於多足動物。第壹對腳呈鉤狀,尖銳,鉤端有毒腺,壹般稱為腭齒、爪或毒肢,能排出毒汁。蜈蚣被咬後,其毒腺分泌大量毒液,沿腭齒毒腺口註入被咬者皮膚內而引起中毒,壹般長度在1.5毫米至34毫米之間。藥用蜈蚣是壹種大型有唇的多足動物,只有21對行走足和1對顎足。金錢至上“金錢至上”也是蜈蚣,只有15對行走足和1對顎足;“石蜈蚣”只有15雙腳。有的蜈蚣腳短的多,有35對,也有45對,最多的是173對。

蜈蚣

身體結構

蜈蚣有扁平的身體,紅色的頭和黑色的背,分裂的頭和軀幹。

1.後腦勺兩側有壹對集合眼,每對集合眼包括若幹單片,頭的腹側面有口器,是蜈蚣的攝食器官。頭部的附屬物包括1對觸角,1對大顎和2對小顎。頭部成為感覺和進食的中心。

2.蜈蚣的軀幹有20節,長短節彼此分開。1段的附肢叫頜足,非常發達。它的最後壹段是壹只毒爪,爪內有毒腺,爪端有毒腺開口,用來毒死小動物,作為防禦外敵的武器。2 ~ 19節各有1節附肢,共7節,稱為足,是蜈蚣的爬行器官。第20節是生殖孔所在的位置,它的附肢不同於其他19雙足,稱為生殖肢。可見蜈蚣軀幹的結構成為了蜈蚣的運動中樞。

3.外骨骼蜈蚣身體的壹個重要特征是有幾丁質外骨骼,叫做背板,分布在每節軀幹的背部,腹部為蹼狀,背板和腹部由兩側膜狀薄板連接。外骨骼不僅具有保護內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和刺激的功能,還可以借助附著的肌肉完成各種動作。外骨骼的形成制約了蜈蚣身體的繼續生長發育,所以蜈蚣在生長過程中會蛻皮。蜈蚣蛻皮時,身體會分泌壹種幾丁質酶來溶解作為外骨骼主要成分的幾丁質,從而使外骨骼斷裂,整個身體從中脫離出來,重新形成外骨骼。蛻皮時,蜈蚣利用頭頂的主塘壁,先將頭板折斷,再靠自身的伸縮運動,從前向後逐漸剝離同步的腳,最後離開尾腳。每次蛻皮需要2 ~ 3個小時。

生活習慣

1,喜歡群居:蜈蚣有群居的習性,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處,很少打架廝殺。如果棲息地太小,蜈蚣太多,老蜈蚣會自動走開,另尋棲息地。

2.蜈蚣膽小,怕受驚嚇。如果它稍微受到驚嚇,就會停止進食,逃離巢穴,或者蜷縮起來。正在產卵的雌蜈蚣會立即停止產卵,而孵化卵的蜈蚣在受到驚嚇後會壹反常態地吃掉卵。

3、喜歡陰暗潮濕。大部分野生蜈蚣棲息在山坡、田野、路邊、雜草叢生的地方,或者在柴堆和瓦片之間,經常棲息在陰暗的角落,比如廚房的角落。豬舍、雞舍周圍的瓦片下也常見蜈蚣的足跡。

4.白天住在窩裏,晚上出來。蜈蚣的活動高峰在晚上8 ~ 12。壹般蜈蚣淩晨4點前回窩休息,天亮後就很難見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視力差,稍微遠壹點的東西都看不清楚,很難覓食和防禦敵人。它只有壹對細長的觸角伸在身前探路,晚上還要搜尋獵物尋找食物。

5.有舔的習慣

Scolopes經常舔1下頜骨和基底神經節上有密絨毛的觸角和腳,第二下頜骨背面有刷狀剛毛,嘴裏有唾液,也把窩舔得幹幹凈凈。

6、溫度蜈蚣是壹種變溫動物,它的壹切活動往往都與溫度有關。蜈蚣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5℃ ~ 32℃。當溫度為11℃ ~ 15℃時,蜈蚣停止交配產卵。當溫度下降到10℃以下時,蜈蚣停止壹切活動,鉆入疏松的土壤(或窩土)中,蜷曲起來進入冬眠,但當溫度上升到33℃ ~ 35℃時,由於體內水分的流失,它的壹切活動都暫停了。如果溫度上升到36℃以上,身體失去太多水分,使身體幹燥而死亡。

7.濕度;當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為60% ~ 70%,巢土濕度為10% ~ 20%時,蜈蚣的各項生命活動最為活躍,也就是說這是蜈蚣生長發育最適宜的濕度。

蜈蚣的食性

蜈蚣是食肉動物,生性兇猛。它不僅吃弱小的動物,還敢攻擊比它大幾倍的動物。蜈蚣喜歡吃各種昆蟲,如蟋蟀、蝗蟲、金龜子、米蟲、蚱蜢、蜘蛛、各種蒼蠅和蜜蜂的卵或蛹、蚯蚓、蝸牛和蛞蝓,也捕食蜥蜴、壁虎、青蛙和小魚。當食物匱乏或水分減少時,我們還會吃西瓜、黃瓜、蘋果等多汁的水果,以及嫩草和蔬菜來維持生命活動。

蜈蚣有飲水的習性,人工飼養蜈蚣需要提供幹凈的飲用水。可以把飲用水放在淺碟裏,讓它自由飲用。

藥用價值

辛、鹹、溫、有毒。具有息風止痙、祛風通絡、解毒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痙攣、頭痛、關節痛、淋巴結核、瘡毒、蟲蛇咬傷等。

成分藥理學

蜈蚣含有兩種類似於蜂毒的毒性成分,即組胺樣物質和溶血蛋白。它還含有脂肪油和膽固醇。甲酸、各種氰基酸、油酸、棕櫚酸等。

藥理實驗表明蜈蚣對小鼠S180、ECA、宮頸癌、瓦克氏癌、小鼠白血病和杜寧白血病有抑制作用,體外實驗對人HeLa細胞和胃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其熱水提取物可抑制JTC-26 90%以上。可用於間葉或神經組織腫瘤,如腦瘤。蜈蚣註射液對小鼠肝癌腫瘤的抑制率為24%。能使小鼠精原細胞壞死消失。蜈蚣能明顯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功能,提高免疫力,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增強功能的抗癌能力。還能改善血液循環、保護造血功能、補血、美白、抗輻射,對化療和放療有協同作用。

現代應用

1.肝癌

周岱翰等報道用蜈蚣、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制成的“蓮片”治療原發性肝癌22例。所有患者口服蓮片,每日三次,每次六片,共五天,停藥兩天,即每周服用1瓶(每瓶90片)。兩個月為1療程,服用1療程後,休息1 ~ 2周。治療後865,438+0.8%的患者感覺癥狀改善,癥狀加重,疼痛減輕,精神好轉。7例患者腫瘤縮小,6例患者病情穩定。所有患者存活超過65,438+0年。部分患者停藥後腫瘤增大,停藥後腫瘤縮小。患者長期服藥,未發現毒副作用和蓄積性中毒。

2.白血病

於仁存報道用安陸散ⅰ號(蜈蚣、全蠍、僵蠶、土鱉蟲)口服治療白血病27例,每次0.7g,每日3次,其中慢性白血病2例,首次單獨服用4例,化療23例因血象不佳而改服或加服本品。結果緩解率64.71%,食欲、臨床、血液均有改善。

3.惡瘤

張軍報道蜈蚣曬幹研成粉末,每次2 ~ 3片;或制成註射劑,每次2 ~ 4 ml,口服或瘤底註射治療胃癌7例;食管癌11例;肺癌3例;乳腺癌3例;皮膚癌3例;宮頸癌5例;結果:總有效率為65.65438±02%。實踐中觀察到該藥對腫瘤潰瘍患者有明顯療效,服藥後1個月內潰瘍明顯縮小。用藥最多的患者每次6粒,未發現副作用。趙希敏等報道重用蜈蚣10g,與川烏、威靈仙等配伍。,給50例癌痛患者服用,每次3g,每天早晨及睡前服用,並配合口服復元活血湯,效果滿意,50例患者均達到了停藥的效果,最快起效10min,最遲40min。尤其對消化道腫瘤,體質好,血瘀多的患者,止痛率高,見效快,維持時間長。

毒副作用

蜈蚣過量口服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乏力、鞏膜發黃、意識不清、心動過緩和休克。大劑量可使心肌麻痹,抑制呼吸中樞致死,可對癥治療。如果咬傷中毒,可拔罐拔出毒液,塗上3%氨水或5%碳酸氫鈉溶液。

餵養蜈蚣

第壹,生活習慣。在自然條件下,吳冶通常棲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或雜草叢生的地方,或棲息在水井、木樁和磚瓦裂縫旁,尤其是潮濕和古老的地面上。活動的基本特點是白天活動,晚上外出。溫度低於10℃時停止進食,零下7℃進入冬眠期。

第二,繁衍的特點。蜈蚣的壽命只有6年。性成熟後,壹般在3-5月和7-8月雨後初晴的淩晨交配,40天後開始產卵。雌蜈蚣把受精卵產在背上,以便及時孵化。每只雌蜈蚣每次排卵2-3小時,每次產卵80-150粒。卵表面富含粘液,卵粘在壹起形成卵塊。在孵化期,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幼蜈蚣孵化出來。

第三,飼料。蜈蚣是典型的食肉動物,有多種多樣的食性。它特別喜歡吃各種昆蟲,如黃粉蟲、蟋蟀、金龜子、白蟻、蟬、蜻蜓、蜘蛛、蒼蠅、蜜蜂及其卵、蛹、幼蟲等。同時也吃蠕蟲、蚯蚓、蝸牛和各種牲畜、水生動物的肉、內臟、血液和軟骨,也吃水皮、土豆和軟骨。

第四,養殖池塘的建設。蜈蚣的人工養殖可以在水池、池塘等中進行。,用破舊的土罐或陶瓷罐,直徑最好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在土裏20厘米左右,外面把土壓實。缸中間用磚或土坯砌築,比缸面低約10 cm,土坯與缸壁之間有壹定的空隙。如果妳用的是完整的缸,不要打掉底,在缸裏砌土坯就行了。壹個直徑80厘米的缸,可以裝200條左右的成年蜈蚣。

采用池塘養殖時,養殖池塘應建在向陽、通風、排水方便、潮濕、僻靜的地方。它可以建在室內或室外。用磚或石頭砌成,用水泥抹平,池高80 cm,養殖池面積任意,壹般5-10平米為宜。在池口周圍的內側粘貼壹層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設置壹圈寬約15 cm、與池壁成直角的內檐。每平方米養殖池可放入500-900條成年蜈蚣。

五、管理要點。1.為了防止蜈蚣逃跑,蜈蚣很不耐煩。如果預防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脫。2.註意飼養密度,蜈蚣壹定要根據體長大小的變化分組分池飼養。3.管理溫度、濕度和光線,保持環境安靜。4.飼料要保持清潔衛生,不要投餵被農藥汙染的餌料。5.經常觀察,防止蜈蚣天敵進入養殖池。6.防止食物和土壤發黴。7.及時消滅病蜈蚣。

如何捕捉野生蜈蚣

蜈蚣,又名天龍、蜈蚣、蜈蚣等。,是少刺蜈蚣的幹屍。此性辛,溫,有毒。具有祛風止痙、解毒通絡止痛的功效,是我國傳統的畜產品藥物。蜈蚣主要產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陜西、河南、廣西等省。目前正處於捕捉加工的季節。捕獲方法介紹如下:

生活習慣Scolopes喜歡住在丘陵地區和沙地。白天,它們潛伏在磚石的縫隙裏,墻腳和成堆的樹葉、雜草、朽木的陰暗角落裏,晚上出來捕食毛毛蟲、蜘蛛、蟑螂。壹般在6月5438+10月天氣轉涼時,它們在背風向陽的山坡上挖洞入土,潛伏在距地面約12cm深的土壤中,冬季至日(3月初)過後,隨著天氣轉暖,它們會轉移覓食。

蜈蚣通常在春末夏初被捕獲,尤其是從驚蟄到清明這段時間。如果“長夏”過去,雌性大多會潛到隱蔽的地方產卵蛻皮,很難捕捉到。再者,經過漫長的夏季,雨水越來越多,抓到的蜈蚣很難幹,容易感染腐爛,肉質較薄,質量較差。

捕捉蜈蚣可以根據它們的活動特點來進行。方法如下:①蜈蚣為食肉動物,覓食時間為晚上8點至次日淩晨3點。這時候妳可以用手電筒或者有遮擋的油燈在它的藏身之處尋找。如果發現蜈蚣,可以用竹夾或鑷子把它夾起來,放在準備好的竹籃或布袋裏。(2)選擇蜈蚣藏身的地方,用尖頭鋤頭或釘耙翻挖層,撿起石頭、磚塊。如果發現蜈蚣,就用上面的方法抓。(3)挖窩誘捕。在蜈蚣經常活動的棲息地,開春前後在潮濕的山野挖壹個十字形的長坑,長1 ~ 2m,寬0.5m,深15 ~ 20cm。雞毛、雜骨、馬糞或鳥糞和壹些腐敗的草放在裏面,用樹枝、土塊或瓦片覆蓋,引誘蜈蚣爬進縫隙。

蜈蚣有毒液。如果在捕捉過程中不慎被蟄,要及時用手擠壓,防止毒液擴散到皮下組織。然後盡快在螯合部分塗上3%氨水或5% ~ 10%小蘇打水;或用新鮮桑葉、蒲公英葉或洋蔥搗碎,摩擦或外敷。

將加工工藝捕獲的活蜈蚣用開水燙死,然後切去尾端,擠出糞便和尿液。之後,取與蜈蚣等長等寬的細竹片,兩端削尖,壹端插在蜈蚣的上顎下,另壹端插入尾部,利用竹片的彈性將蜈蚣拉直,曬幹。如遇雨天,可用炭火烘幹。晾幹後取出竹片(不要斷頭尾,會影響質量),將體長相近的蜈蚣頭放在壹邊,用寬約1cm的細竹片橫夾在背部和腹部,成排紮緊,每排50片,放入木箱密封保存。

質量要求:成品蜈蚣須幹燥,長圓形,頭紅褐色,背深綠色,有光澤,有兩突脊,腹褐色,皺縮,全黃或紅褐色,向後彎曲,末節似刺,有裂紋或空心斷面,微有腥味,味辛微鹹,頭尾完整,無破損,無蟲蛀,無黴變。

Scolopes分為四個等級:特級,每個長度超過16.5cm;壹級,每個長度大於13cm;二級,每個長度大於10cm;三級,每個長度大於6.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