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可以結婚嗎?相信很多道友和同修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道教是如何看待婚姻的?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以道教為最高信仰,以陰陽五行為基本理論。關於婚姻觀,道教並不反對結婚成家,這與陰陽學說有很大關系。通過對道家陰陽平衡理論的解讀,不難看出道家對婚姻持肯定態度。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也認為,如果沒有婚姻關系,必然導致“陰陽不接,此為世絕。”被道家奉為養生權威的彭祖,基於人的生理和心理本能,認為“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
而且很多道家書籍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男女室是很大的關系。獨陽不生,獨陰不成功,人性不可廢。”再次,道教對婚姻持肯定態度。
同時,要想修仙,先修人性。婚姻也是需要說教的。試想道士不結婚,躲在山裏。長此以往誰來說教?!
正統弟子能結婚生子是有很多原因的。但必須註意的是,相同的信仰和價值取向是道教婚姻的基礎。
道士在學習儒家經典時,要清楚其中的異與俗。如果她們嫁給世俗中平庸的人,很可能會混跡於濁世,堵塞了道學,蒙蔽了學道的信心,消磨了修道的毅力。如果兩個人的精神世界(價值觀)存在巨大差異,再加上道家修行與世俗生活的落差,不利於維持家庭的和諧與幸福。所以道教提倡夫妻同道,這樣才能共同進步。
而且,如果婚後雙方仍能堅持道教,學習道教,那麽在家裏也能大有作為,夫妻攜手蓬萊。
道教婚禮
道教婚禮
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與臺灣省隔臺灣省海峽相望,北鄰浙江,西鄰江西,南接廣東。群山環海,海岸曲折,港灣島嶼眾多。全省有1400個鳥島,數量僅次於浙江。多山地丘陵,可分為閩西、閩中、沿海平原。主要的山脈是武夷山和戴雲山。岷江是中國最重要的河流。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秋季臺風多,年降水量約1500mm。我個人認為,這樣壹個特殊的地理環境對福建文化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壹方面具有山地地理環境導致的內陸文化特征;另壹方面,它具有由臨海港灣眾多的地理環境所導致的海洋文化特征。
(壹)內陸文化的特點。福建山區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80%,自古有“東南山國”之稱。西北有武夷山,東北有太姥山,西南有博平山,中間有九峰山和戴雲山。古代外省進入福建主要通過仙霞關、蘇關、崇安分水關、福鼎分水關、詔安分水關。這五關進入福建,這些地方都很危險,所以進入福建不容易。史書記載“福建路比四川路難走”。再者,從福建人口聚集地來看,流域人口密集,如浦城、武夷山、建甌、邵武、順昌、尤溪、三明、永安、長汀、上杭、漳平、德化、華安、古田、屏南。所以這樣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古代福建的交通擁堵,不同地區的人們處於相對隔絕的狀態,主要影響文化如下:1。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唐中後期以前),福建文化落後於北方。福建位於東南,古代是蠻荒之地。落後的交通使中原文化很難傳到福建,而福建和越南的土著相對落後。同時,福建相對隔絕的地理環境有利於不同方言的形成,而不同的方言又不利於人們的口語交流和文化傳播。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征。福建是移民大省。晉南朝、初唐、晚唐五代、宋末明清之際,大量北方移民湧入福建。與當地土著不同程度的融合,加上省內外交通不便,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區,如福建東方方言區、興化方言區、閩南語區、閩北方言區、閩南語區等。在不同的方言區,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信仰。比如閩東方言區信仰建水夫人和五帝;興化方言區信仰媽祖;閩北方言區信仰古佛;福建客家方言區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間信仰也造就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比如有莆仙戲、高甲戲、湘劇等。福建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多山,適宜蚊蟲生長。蛇很多,古代先民對蛇有敬畏和崇拜,從而形成了蛇的圖騰。在古代,幹柱式建築的使用也與這種氣候有關。按河流分布,福建文化可分為閩江流域、木蘭江流域、晉江流域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就有很強的小地域色彩。2.許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得到了完整的保存。福建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古詞。有些古漢語常用詞在普通話中已不再使用或使用較少,但在福建方言中卻被保留下來,仍在使用,仍有其生命力。比如,古代漢語的“丁”,也就是現代漢語的鍋,在福建方言中仍然清晰可辨,古代漢語的“臉”,也就是現代漢語的臉,也非常容易分辨。在福建的很多村落,都有群居的傳統。同居的傳統最初起源於北方,但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這壹傳統在北方逐漸消失。它保存在南方的福建。主要原因是這樣的:北方移民在南下途中利用宗族克服種種困難;利用宗族反抗當地原住民;不同時期的移民利用宗族爭奪生存空間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環境容易形成壹個人聚居的村落。形成完整的理學體系。儒學是理學的源頭之壹,漢代以後隨著南遷傳入福建。宋代,以朱為代表的福建學派對佛、道、儒進行了改造,構建了完整的理學體系。民俗中保存了大量的中原古俗。兩晉南北朝以後,中原民俗傳入福建,但由於交通不便,群居,保存得相當完整。比如現在福建的端午、重陽節、寒食節,很多都是北方傳入的。
(2)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沿海為基巖海岸,海岸線漫長曲折,長達3051.02km,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山東省,海岸線蜿蜒率為1:5.7,居全國第壹。群山壹直延伸到海邊,形成了曲折的海岸和眾多的港灣。全省大小港口125個,其中較大較重要的港口從北到南依次為沙城港、福寧灣、三沙灣、羅源灣、福州港、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港、金門灣、東山灣。沙城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東山港是福建省的六大深水港。福建的港灣壹般比較深,兩邊是半島和岬角,形成“大口小腹”的局面,風小浪弱,不結冰,淤積少,港灣面積大,掩護條件好。壹個天然良港的優越地理環境,再加上“八山壹水壹分田”不適合農耕的內陸環境,讓沿海居民把目光投向了大海。西晉:閩江、晉江流域航運已相當大,造船業發達,出現了“八槽船”的水密艙技術。隋唐:北方海運到日本、朝鮮,南方海運到東南亞國家。宋元:泉州成為“東方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明:漳州月港越來越繁榮。這些海外貿易的發展反映在福建濃厚的海洋文化中。
1,利潤的價值。在中國古代,很長壹段時間內,“重在末,重在末”的觀念根深蒂固。然而,由於海外貿易和商業的繁榮,福建的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宋代劉克莊指出泉州是壹個典型的商業社會,“唯富金而不詩”。明朝以後,進壹步加強。李贄嘆道:“人情世故也是最好的。”商業受到了極大的關註。
2.冒險的性格。古代航海和海外貿易幾乎是壹場生命的賭博,非常危險。航海面臨的是驚濤駭浪,船只隨時可能被大海吞噬。所以水兵往往要面對生與死的考驗,這讓他們在心理上能夠面對各種艱難的挑戰,敢於冒險。比如全南人信奉“三分天註定,七分靠努力”,尤其是晉江、石獅的商人,他們崇尚“年輕人不努力,老年人沒有名聲”,“輸了人,就輸了紅薯面”,“爭錢”,“三分本事,七分膽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冒險的性格在明清時期發展成為壹種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
3.無視道德準則。在沿海家庭,由於男性經常外出經商謀生,女性逐漸突破倫理道德的束縛,走出家門。在中國,節儉是傳統倫理道德的美德,但由於商業經濟的發展,在泉州卻成了恥貧揚富的時尚。服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飾,叫“封建頭,民主肚;省衣廢褲”很能說明問題。
4.開放集成的特點。隨著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宋元時期的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尤其是泉州。宋元時期,除了傳統的道教、佛教、自然崇拜、祖先和鬼神之外,還有從國外傳入的伊斯蘭教、基督教聶斯脫裏教、天主教方濟各會、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泉州成為“宗教博物館”,與其融合精神密不可分。
5.愛國主義精神。福建人剛強好鬥的性格與原始宗族意識密切相關。明清時期的閩南,經常發生村鬥。暫且不去深究戰鬥的起因,但似乎可以看出,近代面對外敵入侵,能夠奮起反擊,保衛家鄉,保衛國家的,正是這種不甘的性格。如在閩南文化區,家軍抗擊倭寇,成功收復臺灣省,近代、黃、韓希祺、等數十位華僑為家鄉捐款。又如閩北文化區受朱思想影響,閩北士人註重貞節。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崇尚榮譽和忠誠,反對和談。但近代以來,福州文化區湧現出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壹批仁人誌士,他們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質譜寫了壹系列愛國篇章。
總之,福建憑借其依山面海的獨特地理環境,具有鮮明的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雙重色彩。
說到婚姻,在道教中,有壹句話叫“月下老人註定敬神”;有“和諧二仙”掌管夫妻和諧;由“紅鸞天禧邢俊”負責喜事,共同慶祝,代表結婚信號和喜結連理。同時道教的太陰帝,也就是月神,“月宮磷滿,星妙,果妙,月聖”也管理著人們的婚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