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冬天皮膚應該少洗澡補水嗎?

冬天皮膚應該少洗澡補水嗎?

在廣告公司工作的李小姐最近很苦惱。每天晚上洗完澡或者每天洗完手之後,她的皮膚就會出現皺紋,嘴唇開始脫皮。"手指和指甲開始開裂。"李小姐說,即使是初秋,她的指甲也是“帶刺的”,“所以我常年包裏放著指甲鉗。”

陳主任說,秋天對皮膚幹燥的人來說是個考驗。進入秋季已經代表了幹旱期,但我們通常要進入“幹旱危險期”才意識到。如果整張臉感覺緊繃;用手掌觸摸沒有濕潤感;身體其他部位皮膚呈現幹燥狀態;部分部位有幹脫皮現象;洗完澡後我覺得很癢。

陳主任解釋,皮膚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表皮最外側有壹層角質層,表面的皮脂膜起到防止皮膚失水的作用。角質層中還有壹種細胞間脂質來保持皮膚中的水分。當皮膚的新陳代謝變得緩慢時,皮脂膜產生的皮脂會逐漸減少,再加上其他外界刺激,水分流失就會形成幹燥。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秋天的主要特點是“燥”和“燥”。壹般來說,初秋天氣炎熱幹燥。深秋,天氣轉涼,就會變得幹燥涼爽。由於“秋燥”的侵襲,人體往往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癥狀,並伴有嘴唇脫皮、牙齦腫脹、鼻子冒出熱氣、便秘等。如果皮膚很差,秋風起的時候,四肢開始出現皸裂。這就不難解釋李小姐嘴唇幹裂的原因了。

據悉,“秋燥”壹般表現為溫燥、涼燥。溫燥多見於頭痛、幹咳無痰、咽幹、口鼻幹燥、心煩口渴等。寒燥多見於體熱頭痛、惡寒無汗、流涕、口幹咽燥、舌苔薄白幹等。溫燥與涼燥的區別在於“心”。心裏覺得煩熱的是暖幹的,覺得冷的是涼幹的。溫燥之初多吃水果和湯,可以恢復平衡;寒燥之初,宜多飲姜汁,以祛寒。

少洗澡,多吃白色食物。

陳主任提醒市民,預防秋燥其實很簡單:保持皮膚濕潤。秋季應盡量少吃辛辣食物,不喝白酒,以免燥。根據五行五色原理,秋季應多吃白色食物,如蓮藕湯、白蘿蔔花生湯、大白菜湯、白梨銀耳湯等。水果方面,可以選擇梨、西瓜、香蕉、蘋果、哈密瓜等。也可以吃壹些醋之類的酸味食物。但是,陳主任並不推薦煮冬瓜湯。“因為冬瓜利尿,秋季缺水,不能起到補水的作用。”

其實想要擁有嫩滑的肌膚,首先要在飲食上下功夫,多喝水質好的冷暖白開水;其次,要少吃辛辣食物,牛羊肉、蔥蒜等刺激性食物。此外,西紅柿可以健胃消食,抗衰老,胡蘿蔔可以減少皮膚幹燥,建議常吃。具體預防可以在生活中註意。如增加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堿性食物的攝入。

另外,註意喝水。皮膚的嫩滑濕潤程度與其含水量有關。當人體含水量降低時,幹燥的皮膚和皮脂腺分泌減少,使皮膚肝臟失去彈性,甚至出現皺紋。所以為了保持皮膚濕潤,要註意補水。

另外,秋冬季不要洗澡太頻繁。入秋後適當減少洗澡次數。因為洗澡次數太多,會把人體表的保護油脂沖走。在南方,即使每天洗澡,也不要每次都用沐浴露,因為很容易洗掉身上僅存的油脂。另外,洗澡水的溫度應該在24℃到29℃之間。水溫過高,皮膚表面的油脂更容易被破壞,毛細血管擴張,加劇皮膚幹燥,給皮膚帶來傷害。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洗澡20分鐘,淋浴3至5分鐘,否則皮膚表面容易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