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是指遵循生命規律,通過適度的運動,加上外在的護理等手段,使身體機能和外在的皮膚得以調理,恢復其應有的功能,這是養生的第壹層次;
修養,指的是開闊眼界,了解心思,廣見聞。通過自身道德品質的培養和提升,得到壹種身心的休息和修養,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滋補是指遵循天地四時的規律,對全身進行滋養和調理,從而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養生本質上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延續。
養生是壹門綜合性的科學,涉及很多學科,包括中醫、康復、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等。
1.寂靜主義
安靜,這裏主要是指內心的平靜;無為就是不輕舉妄動。具體來說,就是《道德經》中提到的“少私欲”。清靜主義的養神益壽思想歷來為歷代養生專家所重視,並滲透到養生、調情、氣功指導、健身運動等各個方面。
2.溫柔壹點,回歸自然
老子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到,新生事物是弱小的,但充滿活力;東西強了,就會造成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強者為死者;弱者生。”如果經常處於弱勢地位,可以避免早衰。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明、無為,回歸原始的樸素的生活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返樸歸真”。
3.形神兼備
莊子主張擺脫物欲,引虛靜以養心,但並不否認其有壹定的強身健體作用。《莊子·刻意》說:“熊學舊習新,只是長生之事。此道所引之人,舉形之人,亦為彭祖壽所好。”可見,中國古代的道學是道教所倡導的,從壹開始就用於健身、治病、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