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讀《千年嘆息》的體會。

讀《千年嘆息》的體會。

壹聲千年嘆息的反思——我壹定會復活。

“我希望帕臺農神廟文物能在我死前回到希臘。如果我死後回來,我壹定會復活。”這是虞丘老師引用壹位已故希臘文化部長的話,其中蘊含著壹個古代文明最後的尊嚴。可惜她的願望無法實現,甚至在她去世多年後,這是壹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當然,文物流失海外不僅僅發生在希臘,事實上,世界上所有古老燦爛的文明在後世都被西方毀滅了,包括中國、埃及和希臘...西方所謂的探險家、考古學家,其實是文化強盜,比強盜更可恨,因為他們打著文化的幌子,完全玷汙了文化這個神聖的名詞。他們就像壹群不良少年,見過幾個年紀雖大卻依然精神矍鑠的老人。在他們身上,他們看到了壹種冷漠,壹種滄桑,壹種看透了世俗的超脫。那種姿態是那麽的吸引人,壹個溫柔的眼神,壹個動作都會讓天地之美黯然失色。而那種姿態是他們所覬覦的,卻是他們年紀輕輕就無法擁有的,因為這種姿態已經練習了幾千年。而他們卻認為那些東西只是他們的外在表象造成的,於是把那些老人的衣服鞋子剝下來穿在自己身上,把他們的胡子去掉,貼在自己身上。他們認為這樣會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成熟滄桑。他們把被他們剝光衣服的老人扔在地上,隨意踐踏他們的尊嚴,然後穿上衣服在城市裏遊行。

眾所周知,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壹,與巴黎的盧浮宮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齊名。也是希臘人、中國人、埃及人心中難以言說的痛。在大英博物館埃及館的入口處矗立著壹塊引人註目的羅塞塔石碑,它曾是埃及的頂級國寶。去過埃及的人都知道,在開羅的埃及博物館裏只能看到復制品。在希臘館裏,有珍貴的帕臺農神廟雕像,如果妳以後去希臘,妳會發現帕臺農神廟裏什麽都沒有。同樣,在中國,如果妳是研究敦煌文物的學者,如果妳想看研究敦煌必不可少的經典,對不起,妳得花上幾千萬美元去那裏,回來用投影儀看。其真跡已收藏,不作參觀。這是多麽諷刺啊!如果妳想看到自己的國寶和文物,妳必須去其他國家的博物館。這就是為什麽許多來自埃及、希臘和中國的遊客在大英博物館看到他們的國寶時,久久地流著淚站在那裏。

想到這裏,我不禁想起壹個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二進宮主的信:

我討厭它,

恨我沒有早壹個世紀出生,

這樣我就能站在妳的眼前,

壹座陰森的城堡,

晨光照耀下的曠野,

要麽我撿起妳留下的白手套,

妳為什麽不接住我扔的劍?

妳和我為什麽不各自騎壹匹馬呢?

遠離這壹天的帥旗?

離開戰雲?

最後的結局就在門口。?

這首詩描述了中國人民的悲痛和憤慨,但它也可以表達埃及人和希臘人站在大英博物館看到他們的國寶時的怨恨。這種感覺是我們這個文物被掠奪的文明古國所共有的,是壹種悲憤之外的無奈和屈辱。而在我們自己的有生之年,我們應該貢獻出我們所有的力量來洗清這種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