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太極與人生感悟

太極與人生感悟

太極與人生感悟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法等核心思想為基礎,集調養性情、強身健體、搏擊格鬥等多種功能於壹體。以下是我精心準備的太極和人生感悟。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Page 1:太極傳的人生哲學喜歡太極傳很多年了,卻壹直遺憾沒有老師指導。這半年來參加學習班,受益匪淺。越深入,越能感受到太極拳的博大精神。然而,與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相比,太極拳只是滄海壹粟。傳統文化就像壹個大海,太極傳只是壹粒水。壹個人怎能不生出民族自豪感和承前啟後的使命感?在我的學習中,我發現太極拳不僅是壹種極好的健身方法,而且是壹種更好的養心方法。且不說這些,太極拳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壹,放松,自然和諧。

太極拳講究“動而不動”,與全身齊頭並進。這意味著當身體的壹部分運動時,整個身體都會隨之運動。不能有死板的地方。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和諧?靠柔軟。放松是太極拳最重要的成就。壹開始老師要求全身放松,整個打拳過程要完全放松,不允許用力。老師說太極拳和外家拳不壹樣。外家拳練的是力量,但太極要先放松。我不想失去我僵硬的力量,但我虛弱的力量。只有笨拙的力量得到凈化,真正的力量才能誕生。似乎不合理。但我仔細體會過,這和我們為人處事的方式壹模壹樣。執著和貪婪就像我們身上的剛性。我們越是執著,離我們所追求的就越遠。相反,如果妳放手,妳就會得到妳想要的。比如對大量財富的執著追求,不擇手段,最後壹定是空的。相反,不要貪,施舍。必須得到財富的回報。再比如,到處都有壹些領導想要控制別人,對待別人,利用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他們必須疏遠德國,背叛他人。相反,如果妳能處處放下自己,成就別人,妳就會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支持。很多時候妳會發現道就在對面。這個不難理解,先放松再力量的道理。

而且,我們的身體是壹個整體。只要各部分不是剛性的,就達到了動而不動的理想狀態。所以我們是壹個集體,不是嗎?如果大家都不堅持自己。如此小的壹個社會單位是壹個和諧的整體。我們都是這個整體的壹部分,動而不動,失而不失。

第二,尾巴在中間,畫圖長。

太極傳無論做什麽動作,都要求尾巴在中間,尾巴就是尾骨。要求尾巴直立,其實就是要求整個體型直立,不偏不斜,重心穩定。如果妳偏了,就會被對手牽著走,失去平衡。這和畫圖長度有關。所謂反拉長,就是做動作時必須有壹個反拉的力,也就是相反的力來牽制它。保持平衡而不失去重心。比如出拳或掌摑時,拳頭向前出拳,肩膀向後拉,好像要拉長手臂。有時候胳膊腿拉,前腿後腿拉。這其實就是陰陽平衡的原理。拳擊就像生活,我認為這裏面也有很多智慧。比如妳不守規矩,妳就心安理得。偏激的依賴,惡是偷偷生的,最終會失敗。平等對待同事,對學生更加公平公正。我們心裏有偏袒的想法,相當於失去了重心。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盡力而為。善待身邊的人,要有原則,不要太過分!面對觀點不同,甚至對立的人,壹定要有原則,不能斷了手,也不能用力過猛。不選擇斷手,說明妳的身材不正,用力過猛,說明沒有張力。他們都倒下了。

慚愧,拳擊是初學者,理論還不了解,語言也不漂亮。我們將拭目以待。

第二章:感受太極“生命在於運動”。

生命在於靜止。

兩種截然相反的論調的對錯背後,似乎沒有什麽難以解釋的哲學含義。但是有壹段時間,我真的很困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關於生活質量的問題。時至今日,仍有壹些人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而堅持前者,也有人用這樣壹個有趣的說法來證明後者是壹個顛撲不破的事實,也就是這句“經典之言”——“千年龜就是千年龜”。

其實稍微有點常識和判斷力的人都知道,絕對的運動和絕對的靜止對生命是有害的。只有壹定量的“動”和壹定程度的“靜”在不同的時空裏,恰到好處、和諧地統壹在適應性不同的個體身上,物質生命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註解和反思就是這麽簡單的道理,完全沒有必要引用現代醫學的輝煌研究成果。《大道至簡》。生活在遠古時代的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就在那張精美的“太極圖”上詮釋了他們對世間萬物存在規律的認識!在這裏我們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太極是中國壹個古老的哲學術語,意為推導萬物的本源。太極圖形象地表達了其哲學思想,陰陽的旋轉,相反,相輔相成是萬物產生和變化的根源。

太極圖外面是壹個正圓,裏面是黑白逗號狀的部分,稱為“陰陽魚”。黑與白,代表陰陽、天地,稱為陰陽。白底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底白點表示陰中有陽。因為左、上、上、浮、白為正,左邊有白、向上浮的棋子代表“陽”;右邊壹塊呈黑色向下凹陷的代表“陰”;中間形成壹個倒“S”形,黑與白的分界線就是劃分天地陰陽的人體部。這是阿泰太極陰陽圖(太極圖中陰陽魚互相糾正)。企業願景

太極圖是研究周易原理的重要圖像。太極端的意思,極端極端的意思,就是說,至於極限,沒有任何意義。它不僅包括極端原理,還包括由大到小的時空限制。放了就六位壹體了,體積藏在心裏。它可以大於任何量但不超出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何量且不等於零或零。這些都是太極的含義。

道家太極圖與乾坤同構:所謂道生壹、二、二、三、三事;即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合生萬物。宇宙是無限的,所以叫太極,但宇宙是有形的,也就是有實質內容的。按照易學的觀點,有形之物來源於無形,所以是無限的,是太極。太極是壹個動態的實體,即宇宙是在運動的,運動到壹定程度就會相對靜止,靜止了就是陰氣。所以當它運動和靜止的時候,陰陽之氣是互為根源,運行於無窮之中的。

壹切都是按照這個規律生活的!感人的簽名

說起來很搞笑。當我年輕的時候,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壹次在壹個偏僻的村子裏,我看到了壹種黑白對比強烈的陰陽魚圖案。我不明白這是什麽,但我感到完全驚呆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認識到這個世界,逐漸明白陰陽魚的圖案不是想當然的東西,它的起源是神奇的。這幾年偶然接觸到太極拳,就喜歡上了他,關註太極和太極圖。從此,我對世界的認識打開了更廣闊的視角,就像宇宙奇點的大爆炸壹樣,新宇的視界被“紅移”,擴大,無限延伸...

本性不凡,修行不倦的婆婆,給了我壹套“披風”拳服,帶領我加入了太極拳的練習者隊伍。我婆婆年過七旬,雖然練拳晚,但在陽泉跟太極拳愛好者學過孫、楊、陳、吳的拳、刀、劍。她練拳念經的精神,她刻苦鉆研的毅力,讓我們後輩汗顏。

太極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遠古先民的睿智發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太極傳的內涵恰恰是太極圖所揭示的認識宇宙、立天、立人“三才”的原理,類似於所謂的“六爻之動、三極之道”。《太極傳》動態演示了太極圖的“結構、規則、旋轉、平衡、和諧、變化、方向”七種含義。

太極拳拳法環環相扣,拳圓,陰陽相合,虛實分明,剛柔相濟。太極拳強調以心運體,四肢要松,全身要協調,動作要輕,內外要調和,精力要通暢。其美還在於“脫去體力,生出神力,不因軟弱;除濁,改氣,不為無氣。《太極傳之術》能體現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道,佛家的真修行,道家的自然無為的妙道,“是對立統壹之拳,互變質變之拳,否定之否定之拳,與哲學三柱相合”。

古人出於健身和實用的目的,創造了太極拳。俗話說“無武功無拳”,太極拳的本質是攻防,武功在防身中的作用是第壹位的。太極拳之所以有益健康,是因為太極拳符合人體生理運動和人體骨骼折疊的規律。太極拳在靈活的原則下,以圓周動作為動作基礎,也是練身理氣的好功夫。總之,太極拳不同於其他運動。它慢慢伸展,放松全身的肌肉。通過緩慢、纖細、均勻的腹式呼吸,通過思維、呼吸、動作的協調,改善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預防心臟病,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預防骨質疏松,對腰椎有益。此外,太極拳的姿勢要求,如上吊、沈肩垂肘、隨胸拔背、收腹開臀、收臀等,使練習者充分鍛煉全身肌肉,保持良好身材,具有健美效果。

練習太極拳最普遍的意義在於,它能使人在舒緩適宜的運動狀態下,體驗到內功積累的過程,從而使全身體質得到增強;還能使人在鍛煉的過程中認識到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明白淺顯的哲學道理,這是壹個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聚集正能量的過程。當然,更高層次的‘習練者’可以在耳目壹新、賞心悅目的太極拳動作中獲得更深層次的武功,完成精神和心靈層面的審美表達和哲學領悟。

梅老師是壹代武學宗師楊魯禪、孫楊成福創立的楊式太極拳正宗傳人,師從趙繼福先生。梅老師的手、眼、身、法、步都很有條理,相當有規律,完美詮釋了楊式太極拳靜、穩、正的特點。他的姿態是靜中有動,靜中有動,穩中有謀,悠然自得;它的拳法是連續的,連續的,不停滯的,壹氣呵成的。看到梅小姐在拳擊中舒展的身姿和深厚的內功,妳自然會感嘆,把拳擊練到這種程度是極其重要的!她的拳法如同寫楷書,畫工筆畫,精妙無比,完全是練習者學習的典範。梅老師每教壹招,都要認真研究拳法,研究架、力、意的理論,詳細論證攻防的意義,不厭其煩地講解練習中的註意事項,保證每壹個初學者對功夫的掌握不偏不倚。聽她講太極,大家都能得到最快最準確的進步和理解,我總是受益匪淺!

孫老師是我的第壹個教練。雖然他已年過六旬,頭發花白,但由於每天堅持練拳,他充滿了青春的容顏,朝氣蓬勃的精神和蓬勃的老年。他的講課充滿了笑點和趣味性,尤其擅長將太極拳博大精深的智慧和趣味性與他的練習和理解、練習過程乃至生活關懷結合起來。第壹次聽到這些生僻字的時候,頭都腫了,更別說上半身了。但在孫老師的生動教導下,數十位修行者都能夠輕松體驗,不怕苦,不怕煩。老男女們很快得到了實惠,樂在其中,變得更有活力,更年輕了!我對太極功夫的好感是從他的課開始的。

楊師傅,雖然叫師傅,但不是老人。我和他是真正意義上的同行。他詮釋陳的混心太極,似小澤龍蛇馳騁江湖,又似山河垂千尺;靜則如山,急則如閃電。風成仙,混元,風韻自然。沒有壹絲僵硬!他常常要求練習者要有極其寬廣的胸襟和廣大的覺悟,做到“太極無處不在”。欣賞他的拳法,猶如看到壹幅動態的“太極圖”,將太極拳運動、發展、變化、對立統壹的根本規律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說梅老師的太極傳是寫楷書,畫工筆,那麽楊老師就是狂寫,灑脫,揮灑自如,天人合壹。

易太哥也練太極。壹開始,我有點驚訝。那漢什麽時候學的,功夫如何?直到有壹天看到他不經意的手勢,我忍不住和他擊掌。易易哥哥的身份有點特殊。雖然他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他得到了楊振鐸大師的口頭傳授。他的拳架具有大宗師的性格,挺立,舒展適度,柔和活潑,輕盈從容。如果妳長期努力,妳壹定是壹個深刻理解太極意境的直系傳人。易太哥的拳法套路和我不壹樣,但我叫他易太哥是因為他隱逸的氣度和對太極的執著。有壹天,我看到他在壹個局促的地方還能伸拳頭。雖然對他的決心印象深刻,但感覺和自己不壹樣。他笑著說,如果我練拳擊,我會飄飄欲仙,穿著拳擊服,占據100米的正方形面積。他笑著問:“做活和跳舞有異同嗎?”他的哲學智慧很有感染力。

易易哥說的對。拳擊確實不同於其他運動。

國內練太極拳的人很多,但真正練太極武術的人很少,太極武術“純靠內功控制,形神莫測,不為人知,不言自明”。“體、形、意的變化,對太極傳來說是小魚。思維和意境是太極傳的爪子。身、形、心的改變和提高可以通過太極拳的練習來實現,而思維和意境的提高只能通過哲學和藝術的多年積累來實現”。

但是,在我看來,拳擊講究的不是境界。我修行,故我在!

在達到太極傳法最高境界的過程中,功夫技巧可謂是終身無止境的練習。絕大多數普通人都有“雖不能來,卻向往之”的樸素情懷。即使太極拳在最低級的體育鍛煉中被訓練成“太極體操”,對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當人類處在壹個科技發展日益繁榮、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生活行為急劇變化的時代,精神世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沖擊,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洗去精神汙染,修復文化沙漠,提升精神道德,重建生命綠洲!

練太極拳有這種快樂和理解的力量。

選擇壹個安靜通透,風景優美的地方,看看雲,聞聞花鳥,放松四肢,分離渾濁的空氣,心曠神怡,是壹種怎樣的生活境界?正如古代詩人五六濤先生所說:

蓋房子是人情,沒有車馬。

問妳能做什麽?心遠非以自我為中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

這話有道理,我都忘了想說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