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民居
建築被稱為凝固的藝術,建築本身承載了很多人文元素。這座古鎮的建築風格與川北壹脈相承。框架梁結構是其主體。白土墻保護著墻內的竹籬。青石板鋪就了這裏的每壹寸土地。對於住在裏面的感受,梁實秋曾這樣描述:他來四川,覺得這裏的人蓋房子最省錢。燒過的磚常做柱用,單獨砌了四根磚柱,上面蓋了壹個木架子,看上去骨瘦如柴,瘦得可憐;但頂上有瓦,四面有竹篦墻,墻上有泥。從遠處看,誰也不能說它不像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就是這樣壹個典型的房子。這房子不用說了,磚柱竹篦墻,特色壹應俱全。再比如:“雅舍”不歸我所有,但我只是租客之壹。但想想“萬物逆旅”,人生如寄,我在“雅舍”住壹天,“雅舍”全是為了我。連這壹天都不能算是自己的。至少,我真的很感激“雅舍”能給我的酸甜苦辣。劉克莊的話:“客如壹家。”此時此刻,我住在“雅舍”,“雅舍”就像我的家。其實好像是家,我也分不清。
窗欞上的油漆早就斑駁成了痕跡。但雕出來的花上鑲嵌著花草魚蟲,神仙就不壹樣了。
也許看起來樸實無華,卻透著歲月洗禮後的從容與溫柔。每壹塊磚都像是觸手可及的線裝書,讓過往的遊客可以聆聽過去。
巴山槍聲
8月1927、1日,、朱德、何廷等人率領國民革命軍的壹部分在南昌打響了對國民黨武裝抵抗的第壹槍。自此,星星之火迅速在中國大地上燃燒。1933年,川陜革命根據地宣告成立,成為除中央蘇區外最大的蘇區。與此同時,恩陽蘇維埃成立了。1935年,紅四方面軍轉移,川陜革命根據地結束了歷史使命。
這裏有很多紅色遺跡,比如紅軍駐紮時的宣傳標語、政府機關等。縣委、縣政府駐地,以及列寧小學等重要遺跡。經過改造,已經失去了當初的頹勢。現在遊客可以走進這裏,感受這裏發生的故事,體會前人為我們付出的鮮血和艱辛,珍惜來之不易的現在。偶爾擡頭看到這些穿越時空的遺跡,妳有什麽感受/
張思德曾因“向為人民利益犧牲的張思德同誌致敬”、“為人民服務”等詞而廣為人知。就是在這裏,他在列寧小學學習,後來被分配到保安局當警衛,和紅軍到處打仗。
遲早,恩陽河
這裏的崛起源於碼頭的建成。在這裏興盛的時候,壹定是“羌管放晴,宋陵淹夜”的盛況。
雖然現在已經很難看到過去,但是在河邊的棲鳳橋下,依然可以辨出過去的痕跡。夏天的炎熱似乎摧毀了壹切。但日落之後,隨著蟬鳴消散,我們坐在河邊的亭子裏,大榕樹下,風吹過妳的發線,裹著熱氣的困意也就閑了。
壹天的跑步結束,約上三五好友,踩著綠色的石板,分享各自的生活,多美好。
人文特色四川人註重舒適的生活。於是,他們愛上了茶館,這裏包羅萬象,悠閑自在。茶館是壹個小社會,展現了四川的風貌。所以有人說,“茶館是小四川,四川是大茶館。”【4】這裏有獨特風味的蓋碗茶,也有悠閑自在的人群。這個古鎮就像壹壺香茶。如果妳想品嘗它,妳需要放慢腳步,冥想。
這裏沒有過度的商業化。仍然有壹些家庭住在古鎮裏。他們堅持下去。孩子眼裏沒有浮躁。街上的老人走過,拐杖觸地,那叫休閑。河邊的茶棚下,回龍街的小茶館裏,“當場”那天,老人們會坐在這裏打五毛錢或者壹塊的小牌。對於老人們來說,時間終究會用完,但生活要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