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的養生理論和具體操作方法可以在方耀找到,《方藝》是為了彌補方耀的不足而寫的。文章全面介紹了孫思邈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全文分為八個部分:1。養生的順序是第壹位;2.道林營養第二;3.居住第三定律;4.按摩方法四;5.氣調法5;6.取食第六定律;7.黃帝嫉妒七子;8.房間是第八個。縱觀《方耀》全文,最值得註意的是孫思邈稱自己的養生之道為滋補而非養生。由此可見,孫思邈認為養生的核心是滋補。在《方耀》的第壹節中,所謂“養性第壹”的順序是指養生的第壹件事是養性,而在第二節中,“道林養性第二”介紹了養性的方法。在把滋補自然放在第壹位的前提下,從第三節到第八節,介紹了居家、按摩、理氣等各種輔助養生方法。把滋補放在第壹位,再輔以體育鍛煉、飲食起居、營養藥物等養生方法,形成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完整體系。
方耀的第壹部分“滋養自然的第壹階”,討論了什麽是滋養自然及其重要性。什麽是養性孫思邈認為,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淡化對名利的追求,做到“名為利,存為死,非名為利,存為死”,從而保持自己“寧靜平和”的心境,這就是養性。關於養育的重要性,孫思邈認為能夠養育可以導致健康長壽。孫思邈的原話是“性自善,中外百病不生,禍無因。這也是滋養自然的偉大體驗。”孫思邈認為:“德不可違,壽不可延,服玉液仙丹”,也就是說,如果不註重修養,只靠服藥等養生方法是達不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的。
在第壹節“養育的第壹順序”中強調了養育的重要性之後,第二節“道林養育”是介紹養育的具體方法。第二節“道林養性”,將是使之少於十二,去之多於十二的具體養性方法。“少想、少想、少欲、少行、少說、少笑、少憂、少樂、少樂、少怒、少善、少惡”就是十二少。“想多了是危險的,想多了是迷失方向的,想多了是迷失方向的,擔心多了是疲憊的,說多了是疲憊的,笑多了是傷害的,擔心多了是恐懼的,太高興了是泛濫的,太高興了是混亂的,太生氣了是不定的,太善良了是投入到冷漠中的,太邪惡了是憔悴的,不快樂的”。大於12是小於12的反義詞。少於12個就去掉12個以上,多於12個就去掉12個以下。孫思邈認為:十二個年輕人還是修煉的本錢,如果做不到十二個年輕人(也就是說,如果擺脫不了十二個以上),榮衛必然會發脾氣,丟掉性命。
孫思邈認為,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修煉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調養自己的精神心靈,使其始終處於寧靜平和的狀態。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少十二個,多擺脫十二個。但生活的常態恰好是十二惡十二喜。所以要做到十二以下,擺脫十二以上是很難的,所以大部分人很難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但人到中年,身體健康水平逐漸下降,同時也能逐漸意識到身體健康的維護比名利和身外追求更重要,從而認識到孫思邈以滋補自然為先的養生之道的合理性,才有可能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調養自己的心靈,逐步做到十二少十二多。
孫思邈以嵇康和《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為其養生方法的理論基礎。他在方耀闡述的養生方法是對嵇康和《黃帝內經》的繼承和發展。方耀引用了嵇康的養生理論和《黃帝內經》中的壹段話,作為他第壹個養生任務的理論依據。第壹段是嵇康說“養生有五難,壹是保名利,二是保情緒,三是保情緒,四是保心神,五是保心神。”這種保健的目的也是。《黃帝內經》第二段說,“邪氣不在風時,淡泊空虛,真氣隨之,靈藏於內,病常平安。“嵇康強調修身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修心養性,名利、情緒、放蕩、沒品味、少思考,不求長壽,自然長壽。如果妳做不到這五點,無論妳吃什麽補藥或練什麽功夫富友,妳都不可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也強調滋補自然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妳能保持安靜平和的心態,收回外侵之氣,把自己關在裏面,氣就會順暢地流遍全身,身體就不會受到疾病的傷害。簡而言之,兩段話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培養自己的性能力,忽視它,只註重藥物滋補、體育鍛煉等保健方法,是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的。為什麽說修身養性(即修身養性,高尚道德品質)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效果?嵇康認為:“精神之於骨骼,猶國有君。神在中躁,形在外失,君在上昏,國在下亂”(嵇康《論養生》)。也就是說,人的精神制約著人的身體。只要人的精神不浮躁(即只要精神保持平和寧靜),人的身體(骨骼)就不會生病,也不會死亡(被埋在外面)。
嵇康和孫思邈以滋補為基礎的養生理論是他們自己的經驗直覺,但1000多年後的現代“心身醫學”用結果證明嵇康和孫思邈的經驗直覺是正確的。當代心身醫學的重要成果之壹——精神神經免疫學,證明了“平和寧靜”的健康心理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免疫能力,從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保持身體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孫思邈“養生首先要滋補”的養生理論。
孫思邈並不是只講滋補,而是以滋補為基礎,並結合其他方法養生。《方耀》第三至第八節介紹了滋補自然以外的輔助養生方法。這幾個方法就是起居、按摩、理氣、取食、雜忌、留房。這六種養生方法,用今天的話說:活著就是要有規律的生活;按摩就是經常按摩四肢;調氣是呼吸和呼氣的練習;吃東西就是要註意適當的營養和用藥;在房間裏談論性生活要有節制;雜項禁忌說說生活中的壹些禁忌。可以說孫思邈的養生法是壹個全面的養生法,要完全做到真的不容易。但是,如果妳關心自己的健康,願意用孫思邈的養生法來指導自己的養生實踐,首先妳要經常調理自己的心態,保持心態的寧靜。那麽,日常飲食規律,適當的體育鍛煉,適當的營養,服用必要的藥物,就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翼方》是對方耀的補充,強調養性的重要性:壹、養神,二、愛氣,三、修形,四、引導,五、說話,六、飲食,七、反俗,九、醫藥,十、禁忌。有精神有愛心就是節約消費,這是調養精神的具體要求。健身和指導是適當的體育鍛煉和呼吸鍛煉。言語是謹慎的語言。飲食講究的是營養適當,而不是追求食欲。房室講的是性生活節欲。醫學講的是吃藥治病,也可以經常吃壹些保健藥物。禁忌說壹切對健康有害的東西都應該避免。大多數人追求名利,追求食欲的滿足和感官的刺激,而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恰恰相反。他不追求食欲和感官刺激,這叫反庸俗。孫思邈用壹句生動的話描述了他的養生之道:燈用小燈芯,意思是油燈用細燈芯可以燃很長時間,但如果用粗燈芯,油很快就會燃盡。養生就像用小骨灰盒當燈。少做十二個是為了節省能耗。甚至用壹個小骨灰盒換壹盞燈,也能延年益壽,健康長壽。《翼方》還討論了上鉤(即服用保健藥物)和食療等問題,但這些內容並不是孫思邈養生法的核心部分,我們就不做進壹步討論了。
孫思邈養生法是中國傳統養生法的重要代表。中國的傳統保健和今天的大眾保健(其實就是西方的保健)是兩種不同的保健方式。從能量的角度來說,西方養生的特點是發泄能量,強調“生命在於運動”,運動的特點是發泄自己的能量。中國傳統養生是壹種以積蓄或收斂能量為特征的養生,強調“積蓄能量”、“調理氣機”、“引導”、“少說話”、“少動”四個字。節約能源就是節約能耗,也就是孫思邈所說的燈用小燈芯。人是身心的統壹體。西方保健從身心兩個方面,強調身體運動和身體滋養。是壹種以保健為特征的養生保健。雖然叫保健,其實就是保健。而中國的傳統保健強調的是精神和心靈的調理,也可以說中國的傳統保健是壹種養心的方式。所以孫思邈把自己的養生之道叫做“滋補”。當然,中國的傳統保健不僅僅是養心或養性,還包括保健(必要的體育鍛煉和身體滋養)。但認為第壹是修心或修性,第二是修身。從表面上看,西方保健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特點,符合人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因此很受現代人的歡迎。而中國傳統養生呈現出內向收斂的消極特征,不符合現代人外向進取的精神,因此不受現代人青睞。的確,為自己的事業奮鬥的人應該有壹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很難接受以消極趨同為特征的中國傳統養生方法,我們也不推薦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給這些人。但是,中年以後,逐漸從事業的競爭中退出來的人,要收回對外界的心思,關註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發現中國的傳統保健確實是壹種能夠維護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學保健。孫思邈養生法是我國傳統養生法的重要代表,值得關心養生的中老年朋友學習、研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