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什麽是環境衛生?

什麽是環境衛生?

健康是長壽的前提,每個人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環境。

環境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社會環境和每個人生活的小環境。在環境中,有很多因素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人體。這些因素可以概括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不僅復雜,而且不斷變化。人體借助機體內部的調控機制,與各種環境因素保持相對平衡,表現出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人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當有害環境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超過壹定限度,就會危害健康,引發疾病,甚至導致死亡。

環境因素自古以來就備受重視。比如《黃帝內經》中就有明確記載:“壹國之氣,生化學壽不同,何以為之?”齊波說:競爭的原則是由地形決定的,崇高的是由殷琦統治的,汙染的是由楊琪統治的。陽者先天,陰者後天。這地理是共通的,生化之道也是...最高的生氣,最低的生氣。地小而異,地小而異。“很明顯,如果妳生活在新鮮空氣中。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的人壽命較長,而空氣汙濁、氣候炎熱的低窪地區的人壽命較短。可見,居住區的土壤、水、氣候、環境對人體的健康長壽至關重要。根據現代研究,海拔1500 ~ 2000米之間的山區,確實是負離子密集的長壽地理環境。據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100歲以上的老人有3700多人。這些長壽者大多生活在森林覆蓋的山村和少數民族地區。

眾所周知,人類的死亡主要是由疾病引起的,但是從目前來看,僅僅通過治療疾病來延長人類壽命的潛力是非常有限的。因為在過去的百年裏,人類死亡的原因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已經從以各種傳染病為主要病因轉變為以老年病為主要病因。也就是說,在現代,死亡大多是由細胞和組織的衰老作為直接因素引起的。以常見的惡性腫瘤為例。對於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來說,雖然直接病因不同,但都與細胞和組織的衰老和損傷密切相關。雖然造成這些疾病的原因很多,但是惡劣的環境影響是壹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早在100年前,英國醫生就發現,在英國,生活在粘土、磚土和河谷沖積土分布區的居民癌癥死亡率高,而生活在古老堅硬巖層和排水良好地區的居民癌癥發病率低。美國學者還發現,美國的癌癥高發區集中在東北部、五大湖周圍和西部沿海。

在中國,癌癥的分布範圍很大,地區差異明顯。即使在很小的區域內,各種癌癥也有自己獨特的地理分布。比如肝癌高發集中在福建、廣東等地;食管癌高發區主要在北方,其中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食管癌高發區呈同心圓狀分布,發病率由中心區向周邊地區逐漸降低。

不僅自然環境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社會環境也與人的身體狀況密切相關。比如《黃帝內經》中指出:“凡欲診病,必問飲食何處,樂而苦之,樂始苦,傷精,竭精,毀身。”很明顯,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我們應該註意社會和心理因素的影響。相傳在帝堯時代,人們就挖井喝水。春秋戰國時期,居民還制定了潔凈飲水公約,不遵守者依法處理。對我國古代城市遺址遺跡的考古發掘證實,春秋戰國時期城市地下就已經使用了用粘土管道修建的下水道,既註重飲水衛生,又註重保護環境衛生。在古希臘,希波克拉底還寫了關於空氣、水和土壤的健康著作。

在18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中,提出了許多與社會因素有關的醫學課題,促使醫師去探索社會因素與人的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關系。1766年,德國人約翰·彼得·弗蘭克建議政府采取措施保護個人和公眾的健康,並率先提出了“醫療監督”的思想。1838年,德國人傑·埃羅舒提出了“社會衛生”的概念。他指出:人類是壹種依靠社會才能生存的社會動物。他還把健康分為兩類:壹類是個人衛生,完全從屬於個人主動性;壹個是公共衛生或社會衛生,需要法律或行政措施。

1848年,法國人儒勒·格林首次將“社會”壹詞與醫學問題聯系起來,提出了“社會醫學”的新概念。他把社會醫學分為四個部分:社會生理學——研究人的身心狀態與其規律、組織、制度、風俗習慣的內在關系;社會病理學——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會問題;社會衛生——研究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措施;社會療法-制定治療措施和其他手段,以處理社會可能遇到的負面因素。

65438-0848年,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德國人諾曼指出“醫學的核心是社會科學”。

自本世紀初以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暴露的社會因素對健康產生了突出影響,社會醫學已被發達國家醫學界廣泛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社會對醫學提出了許多新課題:“公害疾病”是由環境汙染造成的生態平衡破壞引起的;現代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帶來的意外傷殘人員的增加;人口老齡化和社會現代化引起的疾病譜變化等。

總之,因為人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所以必須重視社會環境因素對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除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外,生物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包括所有與人共存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人的生物。人類的健康也與生物疾病密切相關,病原體和寄生蟲也影響人類的發育和衰老。

能引起人類疾病的生物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螺旋體、原蟲、立克次體、蠕蟲等。有些疾病是由動物或昆蟲引起的,如鼠傳鼠疫、鉤端螺旋體病和鼠咬、狗傳狂犬病、豬傳絳蟲病、蚊傳瘧疾、日本腦炎、蜱傳流行性斑疹傷寒、蠅傳痢疾、霍亂和傷寒。

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對人類的生存、生命和年齡增長構成嚴重威脅。歷史上,天花、瘟疫、霍亂、瘧疾、流感等等幾乎造成了壹個地區人口的滅絕。比如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慘烈的大流行,最嚴重的壹次是在14世紀。歐洲有2500萬人死亡,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4。在過去的壹百年裏,世界上發生了六次霍亂大流行,每次都有數十萬到數百萬人死亡。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環境是壹個極其復雜而辯證的自然復合體。所有生物都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人類不僅要適應環境,還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