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暑降溫?在網上,有專家提出了各種防暑降溫的“妙招”。有人想24小時開空調,有人說不適合待在空調環境裏。有人說要多喝茶水,有人說不要多喝茶水,有人說要喝白開水,有人說要吃...我不明白。
我相信壹切順其自然,就像經歷寒冷壹樣。我們的祖先有很多方法來應對炎熱。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熱的夏天的?
古人夏天出門,明顯比春秋少很多。江南商人中壹直流傳著壹句話:“男人六月不掙錢”,意思是六月多雨,酷暑難耐,即使有生意也不做。這種習俗甚至影響到政府的公正。壹般死刑犯都不是在夏天執行,大概會等到秋天以後,也就是所謂的“秋判”。從漢代壹直到唐宋,從事公務的人都可以在夏天休假。他們假期應該做什麽?是為了躲避夏天。杭州《武林舊事》說,宋代每年的六月六,城裏人“登舟遊湖避暑”。江南自古以來比較富庶,人們靜坐、采蓮、泛舟、垂釣、彈琴、爬山賞景,都是常見的戶外夏日娛樂習俗。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修身養性,以靜取暖,是壹件愜意的事情。
長期在江南為官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此看得很清楚:“夏日人人狂,獨得禪師足不出戶。並不是說冥想室裏沒有暖氣,而是保持平靜很酷。”冥想室是中庭。雖然酷暑纏綿,但心靜體冷。白居易找到了壹個解暑的方子:“解暑何苦坐院?”眼前什麽都沒有,只有窗下的微風。散熱由冷靜變為涼爽,房間裏空無壹人。這個時候,很難和別人多在壹起。“炎炎夏日,白居易認為避暑不是躲避,而是面對,化解。所以,最涼爽的地方不是樹蔭下,也不是水邊,而是人的心裏。梅,安徽宣城人,北宋著名的江南詩人。他知道如何在炎熱的夏天享受生活。他消暑的方法是“煮茶消暑”。梅詩吟誦:“秋聲早於高樹,長廊微熱;不用喝,泡茶就忘了回家。“坐在室內煮茶消暑,即使是現代人也會用這種方法。炎熱的夏天,在這樣悶熱的天氣裏,人動不動就會出汗,所以要及時補水。很多人會選擇壹些冰水或者冰飲料。當代人壹時高興,冰飲還是有害健康的。其實喝茶是最健康的補水方式。
無論哪種方式,安心都會避開夏天。在古代江南文人看來,要避暑,不僅要避暑,還要除火,避免急躁。放開夏天。白居易“寧心即涼身”的藥方,也是古人避暑的真諦。畢竟,即使妳能躲,只要妳的心在,妳的心就會知道妳無處可躲。清心靜氣,不僅是壹種避暑的方式,也是壹種生活態度。也許這也是古人的生活如此絢爛而富有詩意的原因。
古代江南文人,往往選擇在郁郁蔥蔥的林間,微風習習的湖上,或者幽靜的庭院裏避暑。此外,橋和水池附近溫度較低,也是古人避暑的好去處。明代著名戲曲作家、養生學家郜璉曾在《尊生八記》中描述古人納涼消暑的方法:“霍都山莊壹室七井,皆雕之,嶽夏坐於其上。七井涼不知熱。”古代防暑降溫條件有限,人都是坐井觀天。多虧了這個老夫子,我才能想起來。是不是暗示人在炎熱的夏天經常“心中冰雪”,有點精神勝利法?也是白居易“心性自然涼”的生動實踐。因為早在先秦《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提到,在夏季,要“使誌不怒”,即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於度過暑熱。
(本文部分內容發表於2019年7月24日上海解放日報“長三角”專版,此次有所修改。)
本期特別發布壹組百年來人們防暑降溫的老照片。
2065 438+2009年7月25日,上海五角場寧豐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