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祿大夫張繼對司馬師說:“諸葛恪雖然贏了,但離被殺也不遠了。”司馬師問:“這是什麽道理?”張繼說:“要想長生不老,能不能對主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建立壹個國家?”
二月,吳從東興攻。以太傅諸葛恪為都城,加荊州、揚州,監管中外軍務。諸葛恪於是有輕敵之心,又想出兵。眾大臣認為,數年來,軍隊屢次搬家,兵力財力難以承受,於是異口同聲地勸諫諸葛恪,諸葛恪不服。中三大夫姜晏頑固諫之,諸葛恪命人助之。
諸葛恪為此專門寫了文章,並告訴官員,文章說:
“每壹個敵對的國家都想吞並對方,敵人也壹定想除掉對方。如果妳有壹個敵人,卻讓對方發展壯大,如果災難不在眼前,就會留給後人,所以妳得高瞻遠矚。當初秦國只有函谷關以西的土地,它甚至吞並了六國。今天的魏國就像古代的秦國,土地遼闊,是秦國的好幾倍。與古代六國相比,吳國和蜀國還不到壹半。我們之所以還能抗魏,唯壹的原因就是曹操時代的將兵雕零,新壹代的將帥還沒有培養出來。是壹個老的太老,年輕的太小,青黃不接的時代。另外,司馬懿先是屠戮王陵,後又暴斃。他的兒子年幼體弱,但他擅長那裏的權力。雖然他有壹個聰明的謀士,但他沒能任命他。現在十字軍東征是他們最脆弱的時候。
“聖人最重要的是抓住機會。今天,時機已經成熟。如果我順應人們的情緒,認為長江的自然危害可以代代相傳,而不考慮魏國未來的發展,而是認為他們目前的弱勢局面還會繼續,這就是讓我嘆息的原因!現在聽說人們認為人民仍然貧窮,想要休息壹下,這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想到大的危機,而只是小的痛苦。當初漢高祖已經擁有了三秦之地。他為什麽不關門享受娛樂?他為什麽要出國攻打楚國?他精神受創,盔甲上滿是虱子。士兵們厭倦了艱苦。他喜歡刀劍而不是和平嗎?考慮到長遠之計,楚漢不能同居。
“每當我從韓晶贈送給公孫述的進取圖中,以及最近看到我的叔父諸葛亮在上述語句中(前前後後的例子)的與敵抗衡的計劃時,我都有壹種感嘆!我日夜輾轉反側,所思所想也不過如此,故陳述拙見,以利諸君。如果壹旦我死了,我的誌向計劃無法實現,讓後人知道我在擔心什麽,讓他們再想想!”
看了諸葛恪的文章,大家都覺得他說的不對,但是沒人敢提出異議。
丹陽太守聶友平與諸葛恪交情甚深,遂上書勸誡曰:“始皇帝(孫權)有斷東關之計,未實行,邴巍遠道而來送死。在始皇帝野草的幫助下,我軍官兵犧牲生命,壹下子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不是祖廟之福,神明之福,國家之福嗎?現在我們應該暫時沈住氣,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做決定。現在妳們要想利用戰勝威望的機會,再次大規模進攻,天氣未必對我們有利,但妳們任性妄為,我在暗地裏深感不安。”
諸葛恪在前壹篇之後又寫了幾行,回信給聶佑,說:“妳的話雖然符合自然之理,但妳還沒有看到輸贏的道理。妳仔細看我的文章就能得到啟發。”
滕胤對諸葛恪說:“妳接受了伊尹、霍光等輔佐君王的信任,進入安本王朝,消滅了外來的強大敵人,在國內獲得了聲譽,震動了天下。全國人民的心,只有靠妳才能穩住。現在,經過繁重的勞動,人民已經筋疲力盡,遠處的敵人已經準備好了。如果不能攻城掠地,壹無所獲,這不是勞民傷財,咎由自取嗎?最好靜觀其變。況且軍事行動是國家大事,要看人民的團結。現在大家都不願意,妳怎麽壹個人打?”
諸葛恪說:“大家都說沒有,也沒看到什麽具體的計劃。他們只是有竊取安全的心。妳和他們壹樣!我能依靠誰?如今曹芳昏庸無能,以至於政權被司馬師私門所控制,他們的君臣與德不合。而有了國家的資本和勝利的力量,我將所向披靡。”
三月,諸葛恪再次發兵二十萬北伐,任命滕胤為巡撫,掌管留守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