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按摩療法的起源
捏脊法最早見於晉代著名養生醫學家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在肘後備緊急情況下?《治死腹痛方》中說:“取甲魚尾至頂脊皮引痛,未愈更甚。”其中“取龜脊皮”就是後世的捏脊。此法自明末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今已有1000多年。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捏脊行走經絡是在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上操作的。背部屬陽,督脈主通全身之陽,是“陽脈之都”,“全陽之督”。督脈不通,經絡就不通。所有臟腑的經絡都與督脈相連,臟腑的疾病可以影響經絡,而經絡的疾病可以在臟腑內部傳播。捏督脈可以刺激人的陽氣,陽氣總的原理是氣血充盈,所以臟腑功能可以調節。因此,捏脊具有平衡陰陽、扶正祛邪、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改善臟腑功能的作用。從而達到預防、養生和治療的作用。
第二,生理層面對捏脊的認知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脊柱是支撐人體的骨骼骨幹,脊柱內有脊髓,是大腦的延伸。脊柱是大腦和脊髓向全身各個器官組織發送神經根的地方和通道。人體的自主神經節和交感神經幹主要分布在脊柱兩側。大腦通過脊髓和神經控制和調節全身的活動。捏脊通過刺激這些神經節和交感神經幹,借助復雜的神經和體液因素,整體雙向調節內臟器官的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目的。
第三,按摩技術
捏脊可分為上捏脊和下捏脊。壹般小兒推拿教材都是指上捏脊(即從下往上捏)。上捏脊是從長強穴(尾骨尖附近)到大椎穴。壹般是用雙手沿著孩子的脊柱兩側自下而上連續捏皮膚。督脈掌管全身的陽氣,督脈上的幾個主要穴位都是升陽的穴位。根據經絡按摩“循經補,逆經瀉”的原理,自下而上沿督脈捏脊的目的是升陽,屬於補法。下捏脊的順序與下捏脊相反,有清熱瀉火、潤腸通便的作用。它屬於瀉法,通常用於治療實熱證,如發熱或便秘,很少用於保健。在實際應用中,中下層捏脊往往只是捏捏或者用推背來代替。從經絡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捏脊通過後膀胱經上的壹系列重要穴位後,對腎、脾、肺有直接的影響。每次按摩脊柱三到六次,每天或每隔壹天按摩壹次是可以的。
四、捏脊註意事項
1.捏脊的最佳時間是早上起床後,早上太陽升起的時候,也是人體陽氣充沛的時候。這個時候捏脊符合自然規律,效果會更明顯。而且夜晚是養陰的時間,所以原則上不能整脊,否則陽氣上升傷陰,會招來真正發燒的患者。還有就是吃完最好不要做;
2.如果背部有損傷、發炎或腫脹,就不能做脊椎按摩。患有高燒、心臟病或有出血傾向(如血小板減少癥)的人士應慎用脊骨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