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帝國建立之初,人們利用對秦朝法制不完備的不滿,順應民意,進行政治改革。為了與民休養生息,他采取了無為而治的執政思想,這也是道家思想第壹次登堂入室。
所謂“冷漠無為,無計可施,無藥可治”,“原道”壹章闡述了這壹思想原理。在行政實踐中貫徹這壹原則,正如《淮南銘》中的“去苛以除苛”,以及《淮南蘇》中的“上無苛令,官無治患”。無為政治看似有消極保守的傾向,但從另壹個角度揭示了科學客觀主義的精神。這種政策強調行政上不可輕舉妄動,很少有避免苛政擾民的緊急措施,使社會生活在自然條件下得以穩定。這種政治風格在壹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進步。[10]
文景時期延續了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壹切政治措施實際上都是圍繞著無為而治的思想來進行的,漢朝國力逐漸恢復。文景時代相對廣闊的政治氛圍有利於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漢書·食貨史》說“文帝即位,鞠躬修位保民”,對當時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漢初,由於連年戰亂,社會經濟蕭條,漢朝廷對黃老的統治技巧大加贊賞,采取了“輕薄”和“與民同息”的政策。
漢文帝第二年和第十二年,兩次“免壹半地租”,文帝十三年也是完全免地租。同時,也不容易派兵到周邊敵對國家維持和平,以免消耗國力。這是輕佻大方的政策。
漢文帝過著節儉的生活。宮裏沒加衣服,衣服沒拖地,車也沒加。窗簾未繡,縣內禁止貢獻珍奇外物。因此,國家的支出受到抑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政策。
文景帝也非常重視農業,多次下令勸農教桑,並按戶口比例設立三老、孝、田麗等若幹人,並給予獎勵,鼓勵農民生產。獎勵辛勤工作的農民,說服官員關心農業和桑樹。每年春天,他們親自下田,為人民樹立榜樣。
文景時期註重“以德教化百姓”。那時候社會比較穩定,人民富裕。到了景帝末年,國家的糧倉已經滿了,國庫裏大量的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散落的錢更是數不清。
隨著生產的恢復和快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見的穩定繁榮景象。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這是封建社會的第壹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文景的統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服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