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健康要重在預防和調養。

健康要重在預防和調養。

1996世界衛生組織在《迎接21世紀的桃戰》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研究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中心,而應該以人類健康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即健康應該以預防和療養為中心。

現代醫學中的三級預防和壹級預防

壹級預防又稱病因預防,是最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要做好遺傳致病因素的預防,改掉不良習慣,進行系統的疫苗接種,增強機體抵抗力。這就是中醫的未病先防。

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又稱“三早”預防,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是在疾病早期采取的預防措施。對於慢性病,通過普查、篩查、定期檢查和群眾自我監測,可以早期發現疾病早期的患者,使其得到及時治療。這就是中醫的防病。

三級預防

三級預防也叫康復治療。當人體失去了對疾病的調節和補償能力時,就會導致殘疾或死亡。這時候就要對癥治療,減痛延年,落實各項康復措施,爭取病無殘疾,殘無廢,促進康復,這就是中醫的康復。

唐朝的藥王孫思邈是壹位非常重視疾病預防的名醫。他告誡人們要“消滅沒有產生的疾病,治愈疾病,在什麽都沒發生之前就治療好”。很多人認為“有病不生病”就是不生病。其實“無病”也是壹種疾病,是人的某些行為、觀念、思想、情緒偏離正常範圍而引起的心理、精神上的異常情緒和現象,但在生理上並未表現出癥狀。

中醫認為七情變化影響人體氣血運行,直接傷害臟腑,導致正氣不足,最重要的是七情先傷心。所以,情緒異常也是病,也就是“沒病的病”。在現代醫學中,它們是有心理障礙的疾病。

所以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發展成想得病的病。按照現代醫學的說法,是亞健康狀態。“渴求癥”雖然不形成器質性病變,但會全身不舒服。其實是疾病的初級階段。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發展成“自己的病自己的病”,反應會在體內形成器質性病變,如胃病、肝炎、腫瘤等。

孫思邈治療“無病”主要以養生防病和早期治療為主,總結出壹套養生延年、防病治病的方法和措施。備急良方,從古到今都有實用價值。

中醫“治未病”不僅是無病防病,也是心理醫學(治心臟病)。所以,防病(心臟病)是中醫(醫療)的最高境界。《黃帝內經》雲:“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久也,謂之。”壹名合格的中醫還應具備豐富的醫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天文學、心理學、哲學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只有通曉天文、地理、人事,才能成為指導人生、拯救生命的“醫生”。

所以古人說“不為良醫,則為良醫。”壹個高明的中醫,通過兩眼壹問,尤其是切脈,很容易拉近與患者的距離,再加上和藹可親的詢問,患者的精神壓力壹下子減輕了很多。在聊天中,從了解患者的精神病因入手,運用開導、鼓勵、暗示、轉移等多種心理咨詢療法,幫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礙,達到心理平衡。

從中醫經絡理論來說,“上醫”不僅要讓患者重新疏通被困的氣血,更要教人從壹開始就不要堵塞氣血通道。這才是真正的“去找醫生”診斷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