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語言很奇怪。分開沒什麽,連起來就有味道了。“星星還是星星,月亮還是月亮”,放在壹起,就像“老人背著小孫子,盼著親情,盼著痛苦”。下面是我喜歡的:簡單,流暢,不女性化,壹氣呵成。
汪曾祺是公認的當代著名短篇小說作家和劇作家,尤其是他所寫的《沙家浜》更是家喻戶曉。自從我知道他的名字,我就認為他是壹個散文家。我看的第壹篇是《大鬧編年史》,說不出的精致,連青石板上的青苔都是光滑的,令人難忘。
《地球上的植物》選自大量散文。最早寫於四十年代,大部分寫於後半生。它的風格仍然是簡單的,它的技巧是完美的。第壹次看很多文章。寫了花花草草,寫了鄉土風光,寫了家鄉美食,寫了遊記,寫了難忘的歲月,寫了故友恩師,寫了平淡的生活,都是精品。
寫風景是汪曾祺的強項,不枯燥,也不難。帶著時代的印記,老房子的每個角落都有著千奇百怪的故事。雖然半個世紀過去了,它的聲音、顏色、氣味都已歸於平靜,但我們依然在字裏行間看到從我們手中滑過的歲月,想起它們都是溫暖的,懷舊的語氣在幽靜的老房子裏無情地蔓延。汪曾祺的懷舊文章節奏緩慢,場景混雜,敘事方式有點像舊小說。因為他熟悉文言文,熟悉比喻,懷舊,得心應手。他不時跳出壹些怪句、古句、怪句,比如孟茜碧潭、容齋隨筆。
寫人的文章,卻活潑輕快,是壹種極簡的傳統水墨畫模仿人物的模式。至親的出現,把他在吟詩、裱糊、品茶、繪畫、寫作中成長的足跡聯系起來,明白了他正直文采的來源。
我最喜歡他關於世界各地食物和小吃的章節。偏偏他好像知道女讀者的愛好。他只要提到好吃的,就壹定要詳細介紹味道和制作過程,然後認真描述成品,不僅豐富多彩,而且立體。
汪曾祺曾謙虛地說,他寫不出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輝煌的作品,也寫不出像蒙田那樣的長篇散文。他也不寫抒情散文,覺得自己的年代太過情懷,有點像老人寫情書,《對不起》,所以他的散文並不長,他“磕磕絆絆”地適應這個“快餐時代”的閱讀習慣。短小、淡淡的小散文讀起來並不累,特別適合春天午後淡淡的陽光。很多時候看完就睡著了,在夢裏體會“字字閃閃,句句灼灼”的意境。
壹篇好文章就是讓讀者壹路讀下去。“哦,結束了。後來怎麽樣了?”這本散文集就有這種效果。
第二章: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覺這世界的味道多年來薄如薄紗。
住在小樓裏聽春雨淅淅瀝瀝,壹大早就會聽到巷子深處有賣杏的聲音。
短紙斜作草,暗窗戲茶。
哦,不要感嘆京都的灰塵會弄臟白色的衣服,還來得及回到烏巴克湖的鏡子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不同於他那首著名的表達報國之誌的詩。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壹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境脫俗,就像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王總是愛這首詩,而不是這種充滿生命的意境。他想給我們展示的是他有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有點像逃學的孩子的閑適,世界那麽大:嘴裏含著甜甜的草根,被撩得渾身發臭的芝麻去抓“劉度”,賣楊梅的苗族姑娘柔聲細語,窗臺上靜靜“吸水”的繡球。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壹門藝術,他個人真的很享受。
他是壹個與眾不同的作家,不像今天的作家坐在家裏或辦公室裏,眼睛盯著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乎被無休止的電話摧毀。他的文章,他的書,好像都被自己摸過千百遍了。字裏行間的味道是木鉛筆,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壹個強壯的老人用他瘦骨嶙峋的伸出的手握著壹支鉛筆,平靜地微笑著。他細膩而富有感情的筆法,時不時給自己和我們壹點驚喜和壹點感動,為壹碟帶著雨滴的白桂花,也為壹場從湖中央的驟變。平淡是真,平淡是壹種生活狀態,壹種境界,壹種理解。大多數人都在努力擺脫平庸,但那些經歷過風雨,見過彩虹的成功人士,往往不會誌存高遠,而是以這種平淡的心態去理解平淡,熱愛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他文章中所體現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人事沈浮後所追求的。大美人的美是牛逼的,但他給我們展示的是那種能讓人會心壹笑的小美人。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大部分人都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註這些看似瑣碎的美女。大部分都很著急。厚厚的鏡片,其實是把人的內心與社會和自然隔絕了。太多的金屬制品其實壹層壹層的包裹著人們的心。當作者試圖讓我們感受到美時,我清楚地聽到壹個親切的聲音在對忙碌在路上的人們說:“孩子們,慢壹點。妳看這秋海棠的顏色,像是良家的胭脂水不小心從妳指尖流出來的。”太美了。太美了。"
第三章:讀了汪曾祺的散文,我曾經不止壹次地在桃花源裏誡。在這裏我仿佛來到了壹個原始的烏托邦,壹個寧靜而美妙的天堂,我絕望地愛上了它!
這是壹個理想的天堂。確切地說,是壹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安昭莊人的心目中,和尚和種地、編席子、箍圈、畫畫沒什麽區別。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專業人士,與世界的艱辛和人生的辛酸無關。比如肖英家,趙是農場裏壹切的主人。他不僅脾氣好,而且身體強壯。趙阿姨也是個怪靈。不僅她的家鄉菜好吃,而且切花也是許多已婚女孩的珍品。兩個寶貝女兒更漂亮了。英國的兒子很安靜,有家庭。小英很活潑,整天笑得像喜鵲壹樣。從這壹家的日子可以看出,安趙莊的人很多。
至於寺院裏的和尚生活,那就更令人向往了,沒有壹般佛寺裏的條條框框的羈絆。這裏的和尚只要懂得做事情的基本功,比如把瑜伽點著,崇拜黃亮,就可以吃現成的飯,賺錢,回歸世俗,結婚,買地,過悠閑的生活。尼姑庵裏的老師傅整天坐著,不思人間,陶醉在“壹花壹世界”裏。仁善大師是“大師”,掌管三個賬本,即賬本、租賬、債賬。平日在尼姑庵從不穿袈裟,常常穿著短僧衣,露出黃澄澄的圓肚皮,赤腳踢著拖鞋。另外兩位大師也各有各的優勢。二老爺在世俗中成家立業,甚至每年都帶著老婆去消暑。三爺不僅漂亮,還有“飛鈸”的絕活。甚至每次儀式結束後,村裏都會突然消失壹個大姑娘或者小媳婦。最讓人驚訝的是,他們從來不藏肉,過年的時候甚至在大廳殺豬。這裏的僧人日復壹日,年復壹年,過著幸福的生活。這不是“佛教凈土”,分明是現代版的“桃花源”。
在這樣壹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裏,我們的小主人公小遇到了小: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在隨叔父出家做和尚擺渡時,遇到了小。漸漸地,他們成了好朋友,明經常去小家。就這樣,他們朦朧的初戀悄然誕生,他們編織在壹起。他們壹起插秧,放牛,割稻子,看打谷場,尤其是壹張他們挖完菱角回家的素描。”她提著壹筐菱角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壹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腳趾,平底,細跟和壹個缺失的足弓。明海有壹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渾身癢癢的。這壹串漂亮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麽美好的描述,它描繪了男女生剛戀愛時的心態,精彩,優美,合乎邏輯。最後,他們壹起去了城裏,壹個去殷珊廟受戒,另壹個給家裏買東西。他們都是坐船壹起回來的。最後,小子明被逼瘋了:我希望小英做他的妻子。
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此的寧靜美好,人會不自覺的與環境融為壹體,產生無限的遐想,《戒律》,天堂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向往!
第四章:讀了汪曾祺的散文,孔老夫子有壹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食色也”。這說明,吃飯和喜歡美好的東西是人的天性。因此,吃成了人類永恒的主題之壹。
古往今來,關於吃的文章很多,但我只喜歡汪曾祺先生的風格。它的根源在於它的文字充滿了對世界的贊美和感恩,對生活的熱愛和真誠。
在《我家鄉的美食》中,作者重點講述了壹種常見的食物——炒飯。文章開頭,作者引用了板橋信中的壹段話:“天寒地凍,窮親戚朋友上門,先做壹大碗炒飯送給他們,配上壹小碟姜汁,這是溫暖老貧的最好工具。”這句話壹出,頓時讓人覺得很親切!社會最底層的人用壹碗炒飯溫暖彼此的身體和心靈!
在文章的結尾,作者描述了戰爭年代的壹段插曲。沒有普通的風雨,也沒有普通人眼中的混亂帶來的痛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筆觸描述了戰爭中壹個有炒飯相伴的夜晚:“記不清是哪壹年了,總之當時還年輕。國民革命軍孫的軍隊在我縣打仗,我們家帶了壹點行李進了冶孫觀,擺了壹個壇。我對這種不落俗套的生活極其感興趣。很多人住在壹起,不會做飯。今天晚上,我們用它來炒飯和泡可樂片。”在如此混亂的環境中,保持冷靜、安靜、從容甚至幽默,是多麽大的智慧和勇氣啊!而這種智慧和勇氣從何而來?文章本身坦承:“這真是我小時候度過的壹個浪漫的夜晚。”沒有對生活的大愛和贊美,哪有這樣的胸懷和魄力?
《豆汁》描述了北京底層人民生動的生活畫面:“豆汁是做綠豆粉絲的下腳料。非常便宜。有了豆汁,這壹天吃窩窩頭就不用熬粥了。這是劣質食物。豆汁攤上的鹹菜又不是錢。”最有趣的壹段是結尾:壹個保定老鄉坐下來,拿出兩個饅頭問“壹碗豆汁多少錢”,賣家告訴他5分錢。“那鹹菜呢?”“鹹菜不要錢。”“那就給我來壹盤泡菜。”寥寥數語,充滿人間煙火氣,頓時讓人覺得這個世界是那麽的真實,那麽的可愛,那麽的懷舊!
第五章:讀完汪曾祺的散文,汪曾祺的書,用文藝少女的話說,給人的感覺是茶巾壽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香的白芝麻,栗子。這麽多食材的醋飯,小心翼翼的包在微甜的薄蛋卷裏。雖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很親切,很可愛,很貼胸,但是看完之後醋味不斷變濃,直到最後變成壹種深刻的無常觀念。
我覺得汪曾祺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濃郁的地方民俗。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雜文,而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不禁讓人想起《射雕英雄傳》裏黃蓉給洪七公做飯的那壹段。包括他的語言,都是半夾雜文言文,讓人感覺色調通順。羽毛般輕薄香甜的煎蛋在口中慢慢散開,心怦怦直跳,期待著裏面包著柔軟的嵇康鰻魚和碎栗子。感覺是這樣的!
古往今來,從九龍皇帝到老百姓,都向往著成仙的生活。如果不行,就嫁給壹只鶴,隱居起來。然而,他們卻忽略了這個世界帶給他們的幸福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寫道:“金光菊和女貞的洪流,正在煽動新的背叛。在愛人肩上哭壹夜,不如在懸崖上露壹千年。”長生不老,淡泊名利,當然值得欣喜或敬佩。但是,以酒為歌,尋山問水,壹起賺錢,有壹些所謂神仙隱士無法理解的樂趣和習俗。
汪曾祺的書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他寫的那些人都是市場上最普通的小人物,他的食物也不是路邊攤上很高級的地方小吃,他寫的也是壹些普通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人們可以從他看似平淡的語言中品味到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感情。在最大的不公中,命運有時會留下壹絲溫暖和安慰,讓人舍不得放棄這個世界。似乎還有其他深刻的安排,沒有什麽事是隨隨便便發生的,就看妳的頭腦是否足夠理解天意了。
父子之間的深度交流等等,壹切都值得品味。
壹口咬下椎絨瞬間流出的美妙湯汁!
入口即化的嵇康鰻魚!
塊塊醋飯和栗子的香甜,成了絕妙的搭配!
就連雞蛋皮包裹的幹葫蘆也彈性十足,好吃!
這可能就是這本書的妙處。想起書中那些美好的誤會和牽絆,即使是僵硬的嘴角,最終也會露出壹絲微笑。
第六章:讀了汪曾祺的散文,今天讀汪曾祺的散文,感觸頗深。
壹是學習壹些理論知識。比如壹篇文章中如何使用漢字,他在文章中提到了漢字在中國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的漢字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說的。很多詩壹背就失去了以前的東西,所以他反對背詩背散文。他主張逐字逐句仔細演繹。沈從文的《邊城》不到7萬字,卻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也不是壹字壹句的獨特。但是放在壹起,真的很神奇,很灑脫。他主張對人物不要過多描寫,要從環境、聲音、色彩等多方面進行描寫和對比。如何組織文章?他說在寫這篇文章之前,他已經在腦海中勾勒出了整篇文章的輪廓。我們首先要有壹個整體的想法。這些都是他端著壹杯綠茶靜靜地坐著時想出來的。
第二,他的散文風格簡潔明了。大家看完就明白了,大家都能理解。是老師繼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簡單,但這是壹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語言學研究和掌握技巧是寫不出這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講過沈從文老師和老舍老師是怎麽練字的。汪曾祺家庭背景深厚,愛好廣泛。小學的時候,爺爺教他論語,還寫了壹篇短文《易》,寫得挺好。我小學的時候,文化的東西除了放羊,挖燕窩,都是絕緣的。我覺得汪曾祺的散文最難能可貴的是“真”,壹點矯情的嫌疑都沒有。是真情實感,是真言。特別是那種語言真的很少見,應該讓後輩去揣摩。壹看就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很多人寫的文章喜歡用華麗的詞藻,內容卻空洞無物。難受,非常難受,不真實。因為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很自由。植被、歷史文化、人物故事、民俗風情、藝術遺跡。都參與其中。但真的是關於人物的部分,尤其是關於師友、家庭背景、父親母親的文章最美。醉人,表現出他的善良,善良,真實。比如《父子成為多年兄弟》中對父親的記憶,就說明父子是那麽的自由、平等、和諧。《我的母親》中三個母親的回憶。雖然是後媽,但是感情滿滿,幸福滿滿。
第三是他的感情。他對任何人都友好。比如在很多西南聯大老師朋友的回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粹很自然,我覺得壹個人就應該像他這樣。對任何人都要友好,對任何事都要認真。而養生追求自然簡單也是值得學習的。我覺得文章中提到的他的壹些為人師表、待客之道、修養對我影響很大。那些是真實的故事。人在生活中要保持壹顆童心,不要擺架子。讀書就是學習。學習文章,做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