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八年級生物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素養

八年級生物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素養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面臨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質教育是以國家教育方針為基礎,著眼於學生的需要和社會的長遠發展,以全體學生為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註重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那麽,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

第壹,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

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是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過去傳統的教學思想是傳授教學大綱和課本規定的知識;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是中心,教師活動是主體;方法主要是老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被動的“為成績而學”、“為老師而學”,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差,不是“我要學”,而是“我要學”。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改變過去應試教育中形成的教學習慣和方法,努力探索和實現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關系的轉化。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座課堂變成教師為學生指導和組織活動的課堂。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索和知識建構。因此,只有在生物教學中徹底摒棄舊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才能真正意義上實施素質教育。

第二,不斷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都能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過分強調教師的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限制學生用腦、用詞、用手,使學生在課堂上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和實踐。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活動機會。學生的活動要多樣化,讓學生多思考,多讀書,多實踐。我在生物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讓學生自己“爬山”。只有當學生遇到困難,無法“爬上去”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指導。老師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學生什麽時候需要幫助,需要什麽樣的幫助,如何幫助上。比如“觀察花的結構”時,我讓學生依次脫下花的各個部位的結構,互相討論花的哪些結構最重要。2.讓學生互相合作。交流與合作是新課標倡導的“主旋律”。在建立學習小組的過程中,我讓學生自由搭配,只要覺得可以壹起有效學習合作,就可以組合在壹起。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是自己解決的,這就需要合理的分工。每個人都應該承擔壹定的任務,為群體贏得榮譽,為群體承擔責任。在“植物的結構層次”壹節中,我嘗試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分成六組,每組集中觀察壹種植物的器官,然後按照根、莖、葉、花、果、種子的順序進行交流。學生們能更完整地解釋這些植物的功能和內部組織的形成,各小組互相糾正補充,比老師還苦。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佳動力是對妳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談論“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並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欲望。選取壹些有針對性的例子貫穿章節教學,向學生說明生物學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強調人類的生存和幸福離不開生物;解剖生物學可以通過優化環境,生下優秀的孩子,豐衣足食,健康長壽,造福人口眾多的中華民族。在濃厚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努力向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第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采用靈活得多的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地、連貫地傳授知識的壹種方式。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向學生講解、解釋或演示生物學的概念和原理。

2、閱讀指導法

閱讀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和參考書來獲取知識和培養自學能力的方法。比如七年級的《輸血與血型》,課程內容很簡單。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幾個有代表性的習題,學生在課本中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掌握課程的內容,這樣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工作,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實驗方法實驗方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壹定的儀器設備,人為地引起所要研究的自然現象和過程的出現,從而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比如“光對鼠女生活的影響”這壹課,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然後通過實驗的完成,讓他們總結出自己的實驗結論。

4.討論法討論法是全班或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壹問題而進行的交換意見、互相啟發、明辨是非、互相學習的方法。比如七年級的計劃生育課,同學們分組,熱烈討論。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對比了壹個孩子和三四個孩子。學生們都認為“少生孩子”比“多生孩子”好。

5.多媒體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是指以計算機為工具,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人機交互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與學最優化的壹種理論和實踐方法。

第四,以教書育人為最終教學目標,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布魯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態度是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因此,必須把握素質教育的層次性原則,即面向全體,重視個性發展,因材施教,重視個性技能的發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註意將生物能力的培養與知識教學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生物能力的培養放在對知識的理解、認識、應用和掌握中。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培養他們不同的個性技能,使他們的能力不斷提高。生物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教學,最終目的是育人。由於學生個性鮮明,可塑性強,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獲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還要教會學生做人,培養良好的人格,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發展。

實施素質教育是民族復興的關鍵,也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因此,作為實現基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壹,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尤為重要。只有齊心協力,堅持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大膽探索教學規律,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使學生具備社會發展所需的優秀素質,提高適應社會需要的素質,才能為培養21世紀的建設者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