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主渠道。摘要:運用文獻研究法,對構成體育教學過程的四大要素:教師、教材、學生和媒體如何貫徹“健康第壹”的指導思想進行了探討,並提出了壹些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體育教學健康第壹基本因素
在學校教育中,要樹立健康第壹的指導思想,加強運動衛生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學校體育“健康第壹”的指導思想為建設21世紀充滿活力的現代學校體育指明了方向。因此,明確“健康第壹”的指導思想,如何貫徹落實,是學校體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壹、對“健康第壹”指導思想的理解
1.健康是什麽?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平靜和完整的狀態。”具體來說:第壹,身體不虛弱,沒有疾病;第二,心理健康;第三,社會適應能力強。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2.健康第壹的含義是什麽?健康第壹是關於健康與教育和學習的關系。健康或強壯的身體是壹切教育的基礎,體育應優先於智育。“身強體壯而後學德,勇往直前”,說明健康、教育、學習的關系是第壹位的,第二位的。這種關系並不是說教育和學習沒有健康重要,而是說教育和學習要在健康的基礎上進行;失去健康的教育和學習有什麽意義和價值?
3.“健康第壹”的指導思想是什麽意思?健康第壹的指導思想是把健康第壹作為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其具體含義首先是指學校的壹切教育教學工作都要以學生的健康為出發點和歸宿;其次,意味著學校的各類教育教學工作都要對學生的健康負責。當然,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有義務為健康承擔自己的壹份責任。
第二,在體育教學中全面貫徹“健康第壹”的指導思想,必須從構成體育教學過程的四個基本因素入手。
(1)教師
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第壹,從被動體育到主動體育。我們必須改變被動教學觀念,實現向主動教學的轉變。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掘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第二,生物體育觀轉變為多維體育觀。學校體育教學應從單純的生物體育教學觀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多維的體育教學觀。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第三,從接受學習到接受與發現並重。在面向21世紀的學校體育改革中,必須從接受學習的觀念轉向接受與發現學習並重、註重知識傳授、註重傳授科學方法的觀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鍛煉,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第四,從權威放任的教學情境到發展性教學情境。情境是影響學習過程和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放任自流”的教學情境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自由散漫。它們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創造精神,也阻礙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和在實踐中的積極性。“開放式”的教學情境提倡學生廣泛的、無拘無束的探索,否定對學生的強制性教學措施。它是教師指導和學生自我指導的統壹,強調學生的主觀表現。因此,我們應該變“權威”、“放任”的教學情境為“開放”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註意建立師生之間相互信任、平等尊重的和諧關系,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2.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讓自己全面發展,全面提高。現代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不應僅僅滿足於“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應形成多層復合結構:壹是掌握關於當代自然和人文的基礎知識,具有紮實的工具學科基礎,並能熟練運用。第二,多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知識;第三,深刻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根據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斷學習和加強講解、演示、組織、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科學研究的能力;重視現代教育理論和理念,能夠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進行教學,全面提高教學效率。
(2)教材
教材的選擇要多樣化、可接受性,強調健身性、娛樂性、終身性、綜合性和實用性,最大限度地滿足個性、群體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教材建設中應註意以下幾點:
1.除了根據學生各階段身心發展的特點選擇編排外,還要註意教材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在編排教材時,除了根據學生各階段身心發展的特點選擇編排外,還要特別註意教材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2.強調競賽與保健的有機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根據健康第壹的指導思想的要求,體育教學必須與保健和醫療監督緊密結合。對不同健康狀況的學生要區別對待,註意他們運動時的反應,防止出現對他們身心健康有害的現象。要把競賽和保健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學校體育滲透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切入點”。
3.在原則統壹的基礎上,大力拓展教材的靈活性,積極適應各地的不同情況。在實踐中,可以做以下兩點嘗試:壹是全面制定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綱要,對體育教學活動做出原則性規定,鼓勵各地編寫適合當地特點和學生需求的體育教學綱要和教材。二是增加選修教材的比重,保證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
4.體育成績的評定與評價應以“健康”為核心,註重個體差異,進行綜合評價。尊重學生的先天條件、個體差異、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區別對待,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方面評價體育課的效益,應該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因為評價標準可以用來約束和指導教學過程。
(3)學生
1.加強思想教育。經常給學生講全民健身活動和終身體育對人體健康的現實意義,讓學生明白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不是壹句口號,而是壹項利國利民的宏大工程,讓每個學生樹立緊迫感和使命感。
2.向學生傳授體育理論的科學知識。使他們能夠運用這些知識,根據實際生活和周圍環境,科學地設計自己的運動,並指導他人進行鍛煉,還可以根據鍛煉者的生理、生化、形態等特點,對鍛煉效果進行評估;同時,根據自己的運動經驗,加深對運動技術運動理論的理解,提高運動能力。
3.重視課外體育鍛煉。課內教學是課外鍛煉的指導,課外鍛煉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既要重視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傳授,又要註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4)媒體
1.推進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基本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教學部門要在體育教學硬件上給予支持和政策傾斜,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提高校園管理水平,使學校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較為完備的體育設施,為學校開展體育活動和衛生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課堂教學中,場地設備的布置要符合衛生要求,以學生健康為前提,讓學生在安全衛生的環境中學習;要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必要的課外活動,使校內各種活動和設施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加強師生、同學及校內其他人員的人際協調,讓學生有壹個和諧的人際環境;此外,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進壹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學校還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務,如有計劃的健康檢查和發育監測,以及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豐富校園體育文化。所謂體育文化,就是各級學校師生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特定環境中創造和共享的,以繼承和發展人類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為內容的文化。作為壹種具有壹定內涵和指向的客觀精神,總是通過壹定的載體表現出來,這就要求體育工作者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如文化體育節等。在開展此類活動時,我們可以借鑒壹些學校的成功經驗:
(1)加強宣傳,充分利用黑板報、廣播、海報等宣傳媒體的作用,加強渲染,烘托氛圍,動員全校師生關心體育節活動。
(2)在項目協調和競賽形式上,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各年級體育教學的任務和要求、年齡特點進行。不必拘泥於傳統模式,只要達到壹切行動、人人參與的目的,就可以采取各種形式。
(3)在競賽的評分方式上,可以采用統計班級總分的方式,通過校內廣播和醒目的地方張貼。
(4)在體育節期間,可以通過學術報告、體育征文、體育攝影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他們的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更高、更快、更強”的進取奮鬥精神和“團結、友誼、進步”的集體主義精神。
面對教育觀念的巨大變化,學校體育工作者應徹底更新和轉變觀念,推進學校體育改革,樹立健康第壹的指導思想,為國家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