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的祖父叫葛,父親叫葛緹,都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官員。出自先祖葛玄,字孝先,曾師從魏國著名方士左慈學習煉丹術,故後人稱其為葛龔賢。葛洪13歲喪父,家境貧寒,好學。16歲時,開始閱讀儒家經典《孝經》和《論語》,並努力閱讀五經,立誌成為壹名學者。他認為“才不為政,器不足以啟民”,所以以“不為官”為榮,所以向“言”發展,其基本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他在十八九歲時(泰安元年前),到廬江(今安徽廬江)進入馬跡山,拜葛玄弟子、方士尹正(字)為徒,成為他的助手。還接受了《正壹派法語》、《黃三文字》、《五嶽真形》、《洞玄五象》、《黃帝九鼎神丹經》等書籍。21歲(泰安二年,303年)應太守之邀,征服了以張敞為首的起義軍,打敗了起義軍將領石冰。諸事順遂,他“到洛陽尋異書,不計戰功。”但又恰逢西晉喪事,北方道路不通,於是他走遍了徐、虞、荊、項、焦、廣等幾個州,接觸了上百個當紅道士。廣西元年(306年),24歲的他到廣州,受南海知府寶亮之聘,學習神仙方術,迎娶女兒。不久之後,他回到了家鄉。此後65,438+00余年致力於修行和著述,同時也攻醫術。大約是建武元年(317),也就是35歲的時候,他寫了《抱樸子內篇》20卷,《抱樸子外篇》50卷,《神仙傳》10卷(將近40歲的時候又修訂了壹遍),還有醫書《於》和《肘後備急方》。他的《內篇》講的是神仙方子,鬼神變化,養生長壽,邪即是邪,屬於道教。外篇論世間得失,屬儒。金城鹹和帝初年(326-334),想去府南(今柬埔寨、越南南部)采集燃汞煉丹用的朱砂,於是又去了廣州,但被鄧嶽勸阻,後又去羅浮山(位於廣東博羅縣東江岸邊)修行。東晉皇帝康迪卒於建元元年(343),享年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