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魚腥草放鹽後會變黑嗎?

魚腥草放鹽後會變黑嗎?

高溫酷暑容易“上火”,引發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問題。夏天很多人會喝綠豆湯,菊花茶。此外,魚腥草近年來也備受推崇,被列入“居家必備”健康菜單。

浙江省同德醫院中醫內科教授、浙江省中醫藥學會營養與食療分會主任委員石博士提醒,魚腥草作為壹種保健食品,經常出現在藥膳中,具有清熱解毒、化痰祛濕的功效。也很適合夏天吃,但需要因人而異,尤其是虛寒體質的人。前幾天他有個病人,連續三天喝了好幾碗魚腥草湯,結果全身發冷。

聽說夏天適合吃魚腥草。

她挑了壹大包煮好的湯上山喝。

72歲的王阿姨平時喜歡做壹些藥膳。兩個多星期前,她聽朋友說魚腥草適合夏天吃,就跑到山上摘了壹大包。“總有半斤吧。以前沒吃過,也不知道怎麽做。我就是洗幹凈直接用水煮湯喝。我兒子沒有喝,因為它們太臭了。我覺得還可以。連喝了幾碗,差點把鍋喝了。”王大媽說。

吃完東西不久,王阿姨就開始覺得冷、虛弱、惡心、發抖。冷風壹吹,她就咳嗽起來。她趕緊吃了點頭孢和川貝枇杷止咳糖漿,吃了三天。她家人見情況不對,就把她送到附近醫院掛鹽水。掛了三天鹽水,怕冷,乏力,惡心的癥狀緩解了很多,但是我還是咳嗽,咳痰,口幹,排便頻繁。去醫院檢查發現沒事,王大媽就來找史教授療養。經過中藥調理,王大媽的身體慢慢恢復了。

魚腥草清熱解毒

但是腸胃不好的人不要吃。

史教授說,魚腥草春夏生長旺盛,到處生長,容易獲得。從藥理學上講,魚腥草的毒性並不高,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因為其性寒。王大媽的體質本來就偏寒,壹次喝這麽多無疑是雪上加霜,導致體內陽氣受損。因此,她出現了畏寒和在風中咳嗽的癥狀。

他提醒,魚腥草確實是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水通淋的良藥。比較適合夏季食用,但食用前要註意以下三點:

1.根據癥狀選擇,癥狀適合痰熱,不適合虛寒。痰熱主要表現為:痰黃黏,常口幹、口苦、舌苔黃膩、舌紅等。虛寒主要表現為:經常胃部不適,如容易腹瀉、吃生冷食物時胃部不適、怕冷等。

2.掌握好劑量。如果是幹的,盡量控制在30克以內;如果是新鮮的,可以增加到100g。

3.不要連續吃很多次,每周吃2-3次即可。

推薦五種周末可以在家做的魚腥草藥膳。

魚腥草的藥膳有很多。根圓柱形,每根長約20-35厘米,表面棕黃色。下部節上有殘留的須根,易碎,易斷。搭配不同成分時,功效略有不同。石教授結合季節推薦五種藥膳。

他提醒,這些藥膳的原料量是壹家人當菜吃的。如果是壹個人吃,要酌情減量。適當加入姜絲和蒜絲可以中和魚腥草的寒性。另外,這裏常用的是魚腥草幹,在中藥店可以買到。

魚腥草拌生菜

材料:魚腥草50克,生菜250克,姜、蔥、蒜、鹽、醬油、醋、香油。

做法:1。將魚腥草去老根,洗凈切段,放入沸水中焯1分鐘,然後撈出,加鹽,攪拌腌制備用;2.生菜去皮切絲,加鹽腌制後瀝幹;3.將生菜、魚腥草壹起放入碗中,加入蔥、姜、蒜末,用醬油、醋拌勻,淋上香油即可。

功效:魚腥草化痰解毒,萵筍清熱益肺。此飲食適用於肺熱咳嗽、痰粘、小便黃、尿路熱痛者。

魚腥草燉豬肚

材料:魚腥草1.20克,豬肚1,鹽。

做法:1。五花肉按食用方法用鹽開水洗凈;2.將洗凈的魚腥草放入豬肚中,紮好,用文火燉至肚熟,加鹽調味,吃豬肚,喝湯。

功效:豬肚能補脾胃,與清熱解毒的魚腥草同用,能健胃清肺,止咳化痰。

魚腥草豬肺湯

材料:魚腥草30克,紅棗4枚,豬肺250克,鹽適量。

做法:1。豬肺反復洗凈,切塊,放入鍋中瀝幹水分,然後用清水沖洗幹凈,將水分擠出;2.紅棗洗凈,用清水浸泡半天;3.魚腥草。加水煎煮2次,每次20分鐘,過濾取汁;4.將豬肺和紅棗放入鍋中,倒入藥汁而不是水,用文火煮至豬肺熟透,加鹽調味。

功效:此食療有清熱解毒、止咳止痛的作用。急性支氣管炎、肺膿腫、肺炎熱毒盛,胸痛、發熱、咳嗽、痰黃稠者可食用。

魚腥草燉雪梨

材料:魚腥草100g,雪梨250g,糖適量。

做法:1。雪梨洗凈,去皮切成小塊,梨核棄去備用;2.魚腥草洗凈,切成小塊;3.先將魚腥草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煮沸,再用小火煎30分鐘,用紗布濾渣;4.將魚腥草藥汁放回鍋中,加入小塊生梨,加清水,加白糖,小火煨至梨酥爛,吃梨喝湯。

功效:魚腥草。辛涼,尤其是清肺熱。是壹味療效顯著的中草藥。雪梨性涼,味甘,微酸,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擅長治療發熱、津傷、痰熱咳嗽。此食療可清肺止咳,化痰清熱,適用於肺熱咳嗽。

魚腥草紫蘇綠豆粥

原料:鮮魚腥草50g,紫蘇葉15g,綠豆60g,粳米60g,冰糖30g。

做法:1。將魚腥草、紫蘇葉放入砂鍋中,加水20分鐘取汁,加水30分鐘取汁,* * *取濃縮汁300毫升,過濾去渣;2.將藥汁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綠豆、糯米煮粥,煮至熟時加入冰糖溶解拌勻。

功效:此食療可清肺止咳,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打噴嚏、流涕、發熱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