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新聞界而言,相當長壹段時間以來,媒體報道尤其是娛樂資訊報道出現了感性驅逐理性、明星代替模特、八卦代替理論、喜劇超越幽默、表象掩蓋內涵等不正常現象。低俗、低俗、媚俗的浪潮迎面撲來:從芙蓉姐姐的壹夜走紅,到“鳳姐”、“偽娘”的追捧和調侃,從拜金女馬諾的“封殺”,到所謂健康專家身份的“神話”,從電視臺爭奪收視率,到“相親”節目的沖突,那是因為壹張照片迅速出現在網絡上。
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中的“低俗”新聞,是指那些刻意迎合、引誘追求刺激、盲目偶像化、窺探隱私、求異心理的媒體發布的無聊新聞。這些新聞報道大多以反映色情、八卦、兇殺、暴力、隱私、好奇、怪異、迷信、愚昧等為主。在形式上,他們註重醒目的標題,刺激的文字,離奇的情節和插圖,所以他們仍然可以影響和迷惑壹部分人,特別是那些未成年人和低級觀眾。這些新聞中有相當壹部分是“星、魚、性”新聞,討厭挑起情色事件和八卦,宣揚暴力犯罪,擅長獵奇,熱衷暴露隱私。在壹些赤裸裸地描述和誇大暴力犯罪的新聞中,往往以具體的犯罪細節作為賣點,吸引觀眾的眼球。與此同時,壹些刺探隱私和離奇的“人咬狗”新聞,以及揭露陰暗面的負面新聞也不時出現在媒體上,令受眾煩惱不已。
大量“三俗”新聞的出現,擠占了媒體正面報道和典型報道的版面和節目時間,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方向,弱化了媒體宣傳的主旋律,汙染了社會空氣。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往往是社會上最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和足夠理性判斷能力的未成年人,他們很容易被那些不良信息誤導。“三俗”的盛行不利於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也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壹些被“三俗”影響惡劣的媒體被稱為“阿諛奉承”,那些“三俗”新聞自然被稱為“精神鴉片”、“文化垃圾”。
應該說,“三俗”之風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格格不入。它強調的不是開拓創新,不是繁榮文化,不是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而是叫囂和湊熱鬧。它試圖突破道德的禁錮和秩序的限制,在意識形態的混亂中張揚自己。它提供給觀眾的不是社會主義精神食糧,而是笑話和談資,即興的感官刺激和逢場作戲。與悠久、豐富、崇高、精致的中華文化相比,它所蘊含的文化基因是消極、頹廢、頹廢的,本質上沒有任何進步。
“三俗”蔓延的原因是少數新聞工作者政治、文化、道德素質低下,但媒體本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於商業功利主義的影響,壹些媒體為了蠅頭小利,不惜偏離正確的輿論導向,降低新聞的文化品位和格調,迎合少數受眾的低俗低級趣味,這是壹種值得正視的不正常現象。
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團結進取、開拓創新、加快小康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新聞媒體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唱響主旋律的同時,千方百計做好正面典型報道,堅決拒絕和抵制“三俗”新聞,使之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如同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壹樣。堅決抵制“三俗”,倡導積極、理性、健康、高尚。我們的媒體有很多工作要做,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壹,端正思想
“三俗”之風的蔓延和泛濫,表面上看是媒體競爭所致,實際上是媒體觀念所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媒體經濟獨立,自負盈虧。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壹些媒體自覺不自覺地傾向於看得見的眼前經濟利益。他們試圖利用“三俗”新聞迎合部分受眾的各種灰色、不健康心理,以此擴大讀者群,提高收聽率和收視率,增加點擊量,“提升”自身形象,增加廣告收入。但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媒體大量發布“三俗”新聞,將受眾的註意力引向邪路,從根本上背離了媒體的宗旨,是對社會、對人民極不負責任的表現,必然會受到廣大新聞受眾的批判和鄙視。最終,這些媒體必將失去公眾的尊重和信任,失去自身的品格和公信力,失去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眾所周知,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Reader最高發行量為654.38+00萬冊。作為中國新聞出版行業的著名品牌,長期以來亞洲第壹,世界第四。作家魏明倫評論說:“讀者可以超越雙頭書的銷量,不是靠枕頭或拳頭。”為什麽《讀書人》能夠經久不衰,受到千千數百萬讀者的青睞?關鍵是它辦雜誌的理念。該雜誌編委會主任彭長城曾說:讀者給人們提供了壹種文化,壹種高雅健康的文化,壹種開放先進的文化。它充分相信讀者自身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和對真善美的強烈渴望,以及對人類真情、高尚情懷、高雅文化的推崇。悠久、豐富、崇高、脫俗的文化情懷,就像讀者的兩只無形的長臂,把成千上萬的讀者攬入懷中,受到世界上各種優秀文化的影響。《讀者》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新聞媒體只要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加新聞報道中先進文化的含量,旗幟鮮明地拒絕和抵制“三俗”思潮,就壹定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二,把好關
西方學者把有益於社會發展的健康文化稱為“上水道文化”,把有害於社會發展的媚俗、情色文化稱為“下水道文化”。他們要求新聞媒體必須弘揚和強化“上水道文化”,抵制和消滅“下水道文化”。文中提到的“三俗”之風,其實就是西方學者所說的“下水道文化”,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排斥、抵制、淘汰的。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更是如此。新聞媒體發布的信息,無論是記者或通訊員收集的,還是從其他渠道收集的,都要經過編輯的比較、分析、篩選、鑒別、潤色才能發布。這個編輯過程實際上是壹個剔除虛假信息、有害信息、無價值信息和垃圾信息的過程,也就是壹個嚴格拒絕和抵制“三俗”新聞這種低級無聊的“下水道文化”的過程。如果壹家新聞媒體發布的“三俗”新聞遭到公眾的強烈批評和譴責,其作者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作為媒體守門人,也難辭其咎:妳沒有做好工作!媒體的把關人,如編輯、部門主任、主編或總編輯,必須有很強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必須謹慎果斷。既要有很強的組織觀念和紀律性,又要有審時度勢、負責任的勇氣和魄力。要堅決克服“寧可找樂子,不可不理;怪不如假;寧願受刺激,也不考慮後果”以及“把惡心的東西當成樂趣,把痛苦的壞疽當成珍寶”等嚴重不負責任的迷茫思想。對有害受眾身心健康的“三俗”新聞等精神垃圾,必須打開紅燈,拒之門外,真正做到“且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
第三,加強監管
開導自覺,動員媒體和全體記者在思想認識正確的基礎上嚴把關口,堅決抵制“三俗”之風,是事情的壹個方面。另壹方面,各級黨委新聞宣傳主管部門要從嚴格管理、加強監督的角度,切實抓好抵制“三俗”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人都能禁止,但少數人就是我行我素,總是逆風而行。所以作為新聞宣傳的主管部門,應該進壹步嚴格管理。根據《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當地如何拒絕和抵制“三俗”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實行規範管理,絕不向“三俗”新聞敞開大門。對故意違規、炮制、傳播“三俗”新聞,在社會上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要查明情況,嚴肅處理。從批評教育到紀律處分,特別嚴重的將追究法律責任。要強化監督機制,建立健全媒體內部自我監督和媒體之間相互監督的制度,形成從上到下全面圍剿“三俗”新聞的局面。要加強報紙審查、廣播審查、電視審查和網絡監督工作,既要註意總結推廣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拒絕和抵制“三俗”的經驗,又要註意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堅決抵制“三俗”之風,需要我們更加重視新聞隊伍建設,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在註重黨性原則、真實性原則、群眾性原則教育的基礎上,進壹步幫助全體新聞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嚴格的自律意識,努力以積極健康、生動感人的新聞報道和精神產品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