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至真大論》:“仔細看陰陽的位置,加以調整,使之相等。”也就是說,人體要使“內動”即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動”即腦力、體力、運動相協調,保持供銷平衡。避免不適當的運動,破壞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因為春分和節氣平分晝夜,所以人們在養生保健中要註意保持陰陽平衡。人體是壹個平衡的整體,陰陽分為兩部分,飲食、情緒、日常生活都有自己的生物規律。為了獲得這種“暫時平衡狀態”的“生命根本條件”,維持人體陰陽平衡成為養生的重要法則。這個規律在精神上、飲食上、日常生活上,以及自我保健、藥物使用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養生保健中運用陰陽平衡的規律,協調身體的各項機能,達到體內外的平衡狀態,使人體的有機整體保持相對平靜平衡的狀態,是養生保健的根本。第壹,飲食與健康
《蘇文古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過度則瀉。”傳統飲食和中醫治療可以概括為補虛瀉實。如益氣養血、滋陰壯陽、填精益髓、生津補虛;解表、清熱、利濕、瀉下、散寒、祛風、燥濕可視為腹瀉。中醫養生的實踐證明,無論是進補還是腹瀉,都要堅持調整陰陽,進行科學的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多種非傳染性疾病。在春分節氣的飲食調理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保持身體機能協調平衡的飲食。總的原則是避免冷熱飲食,保持寒熱平衡。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飲食,比如吃寒性食物魚蝦配溫熱的蔥、姜、酒等。,並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陽之物,配以滋陰的雞蛋,以達到平衡陰陽的目的。
春分適合吃竹筍、韭菜等食物。這裏介紹壹種春分健康蔬菜:韭菜。
韭菜,又名楊洋草、楊洋草、懶草、韭菜等。,以“菜裏有肉”而聞名,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二丫說:“壹種持續時間長,所以叫韭菜。”古人稱之為懶草、長菜,是因為其再生能力強,連續刈割,壹茬接壹茬供人們享用。
中醫認為韭菜味甘辛,性溫,能入肝、胃、腎經,具有溫中、行氣、健胃、提神、祛瘀解毒、固精止遺等功效。是壹味溫補腎陽的良藥,可治胸痹、膈嗆、惡心、嘔血、鼻衄、血尿、痢疾、消渴、痔瘡、漏血。《本草綱目》認為韭菜“葉熱,根溫,功效相同。生時辛散血,熟時甘補”。《本草綱目》也記載“正月為蔥,二月為韭”。也就是說,農歷二月生長的韭菜最適合人體健康。
註:韭菜“春天聞起來香,夏天聞起來臭,吃多了就索然無味”。因為韭菜是辛辣滋補之品,吃多了會流鼻血,甚至痔瘡出血,所以陰虛火旺、濕熱證的患者不適合食用。韭菜含粗纖維較多,不易被胃腸道消化吸收,因此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不宜壹次吃太多。
另外推薦壹道菜:山藥扁豆鯉魚湯。做這道菜,需要白扁豆30克,山藥40克,幹姜3克(或生姜15克),鯉魚1條(約500克)。先將鯉魚剖開,去鱗、去腮、去內臟,洗凈,加適量清水,與前三味藥同煮1小時,加適量精鹽、紹興酒調味。有健脾祛濕的功效。
第二,心理健康
在精神調理方面,要心平氣和,保持輕松、愉快、樂觀的心情,從而保持平和的氣息,切忌大喜大悲,不利於肝氣的釋放,對應春分時節“陰陽平衡”的特點。春分時節,春光明媚,花開正長,百花盛開,仍是踏青的好時節。天氣晴朗的時候可以和朋友壹起去郊遊,開闊眼界,有利於肝氣的釋放。第三,日常生活與健康
日常生活方面,雖然春分已進入第二大氣層,天氣越來越暖和,但晝夜溫差大,仍不時有寒流,天氣變化較大,雨水較多,甚至連陰雨。這時候要註意衣服被子的加減,“不要極寒,不要太熱”,可以厚下薄上,註意下肢足部保暖,最好能微微出汗,驅散冬季潛伏的寒邪。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抵抗力差,容易患感冒或風疹等傳染病。更要註意及時加減衣服和被子,讓自己獲得更多的陽光幫助驅散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