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分為三個時期:“涼風習習;等待白露落下;等三涼。”涼風的到來:氣溫變化時,風壹吹,人會感到涼爽,此時的風不同於夏季的熱風;白露落:早晨會有白霧,尚未凝結;蟬:秋天感到陰郁的蟬也開始歌唱。
古人把“立秋”視為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和其他節氣壹樣,立秋的壹些飲食習俗自古流傳,其中大部分與疾病預防有關。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人根據不同的時令食物來調整身體,減少疾病。
說妳要知道西藏符合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規律妳要想延年益壽,就要符合它,遵循它。
雖然都說“壹場秋雨壹場寒”,但是立秋還是三伏天,天氣還是很熱。所謂“七月半火,八月桂花蒸”,“秋老虎”相當兇猛,我們不得不防。這壹時期的氣候特點是高溫、低壓、高濕、低風速。這個時候熱容易耗氣傷津,養生要以清熱燥濕、健脾益氣、扶陽為主,所以立秋的飲食習俗大多與此有關。
吃茄子
初秋是吃茄子的好時候。
民間有句諺語:“夏播長茄子,立秋吃茄子”。初秋是吃茄子的好時候,因為人們認為對付“秋老虎”,要吃壹些清熱解暑的食物,比如茄子。中醫認為茄子味甘,性寒,無毒。入脾、胃、腸,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之功效。另外茄子是唯壹多肉的蔬菜,適合想堅持秋肥但是沒錢買肉的人。
吃西瓜
西瓜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止渴消暑,利尿,促進新陳代謝,滋養營養。
中國民間有立秋之日“咬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吃西瓜,意思是用西瓜咬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天。
古人認為,立秋吃西瓜可以祛初秋之邪,滋養五臟,避免冬春腹瀉。清代張導《黃帝四氣調神論》對此有記載:“立秋吃瓜咬秋,可免瀉。”
據清代《吉尼斯雜記》的習俗記載,人們在立秋前壹天在院子裏睡陳冰瓜、蒸茄子脯和香薷湯,並在立秋當天食用,以清熱解暑,避免痢疾。香薷飲是中醫的古方,由香薷飲、白扁豆、厚樸三味藥組成。具有解暑、燥濕、止痢的功效。
吃肉
秋香老師做的美味紅糖紅燒肉。
立秋時節,有“糊秋肥”的民俗。“苦夏”的人胃口不好,想在天氣轉涼前補充熱量,所以吃燉肉是首選。燉肉不僅能補充人體必需的脂肪、蛋白質和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還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此外,各種用於燉肉的中草藥都有祛瘟除濕、補虛止瀉的功效。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繁盛期。龍眼因其營養成分高,被譽為“南龍眼北人參”。立秋後,天氣變冷了。吃桂圓對過敏、頭暈、肢冷的人有溫補作用,尤其對貧血、失眠、健忘有療效。這是壹種很好的健康補品。
吃小紅豆
浙江有立秋用秋水送小紅豆的習俗。取7~14小豆,用井水吞服。拿的時候面朝西。據說他們秋天不會得痢疾。
立秋進補首先需要調理脾胃,應以清熱利濕、健脾為主。小紅豆正好有這種功效,可以及時排出體內濕熱之邪,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同時,紅小豆還有補血的作用,可以為秋冬進補打下基礎。
吃壹塊涼蛋糕
浙江金華有個習俗,立秋這壹天要吃涼糕。就是把紅薯澱粉熬成湯,倒進碗裏。等到第二天早上,形成壹整塊。它看起來像壹個圓形和清晰的白玉,然後它被切成小塊,撒上糖,醋和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金華高亮采用純天然原料制成,具有清熱解暑、解毒祛濕、滋陰養顏、潤燥護膚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