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話叫“清明甘蔗比蛇還毒”。1972年3月,國內首次報告食用黴變甘蔗中毒,36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專家指出,如果儲運不當,甘蔗在壹定溫度下容易產生神經毒素3-硝基丙酸,壹般表現為甘蔗肉心發紅。毒素壹旦進入人體,就會被迅速吸收,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大面積損傷。如果治療不及時,中毒者會死於呼吸衰竭,死亡率超過10%。即使搶救過來,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癥。?
2、自制藥酒要小心,保健不會致命。
我國壹些地區有制作藥酒的習俗,經常加入附子、烏頭等中藥材。專家指出,這些草藥中含有烏頭堿,這是壹種具有神經興奮性的劇毒物質,會對人體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嚴重損害,輕則四肢麻木,重則死亡。2018年5月,重慶市璧山區壹居民在生日宴期間,服用自制藥酒飲用,隨後飲用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最終造成15人中毒,其中5人因制作藥酒時添加了短柄烏頭而死亡。
3、不要在路邊采蘑菇,個人經驗不靠譜。
我國每年因食用毒蘑菇死亡的人數居高不下,是頭號殺手。很多人僅憑外表判斷野生蘑菇是否有毒。事實上,蘑菇的毒性與顏色、外觀、形狀無關,很多劇毒蘑菇看起來並不起眼。歸根結底,對於普通人來說,與其研究判斷野蘑菇是否有毒,不如記住壹點:不要吃。?
4、野生河豚劇毒,高溫處理也忙。
我國自古就有“拼命吃河豚”的說法。大美食家蘇東坡雖知“河豚藥人”,但仍寫道“蒿草長滿短葦芽,是河豚欲上之時”。然而,深邃的詩意是難以抵禦危險的。研究發現,河豚毒素是耐熱的,在100℃加熱8小時也不會被破壞,所以不要以為河豚毒素煮熟燉煮就沒有問題。?
5.發酵米粉被汙染,沒有特效解毒劑。
這種風險往往與壹些當地的特色食品有關,如吊年糕、發酵米粉等,需要長期發酵或浸泡。壹旦被椰子假單胞菌汙染,容易引起中毒,且無特效解毒藥物,死亡率高達40%-100%。2018,10年6月,廣東省河源市壹家三口食用發酵米粉被椰子假單胞菌亞種汙染變質的河粉,導致兩人死亡。?
6、長期食用土油,致癌隱患堪憂。
很多原料看起來很新鮮,但微小的黴變帶來的黃曲黴毒素風險,僅憑肉眼是不容易識別的。其次是工藝,生產榨油需要高溫處理,容易產生苯並芘等強致癌物,而作坊式的加工設備往往不具備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能力,長期食用致癌物超標的榨油危害很大。?
參考資料:
中國經濟網-我國大部分居民對食品安全存在誤解,甚至嚴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