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矛盾是中年生活的真相。
像往常壹樣,睡前翻朋友圈,看到壹段意味深長的發言:
“以前覺得兩張臉很虛偽,現在才明白,中年是壹場寡不敵眾的戰鬥。
如果我們前面有壹個高中的年輕男孩,後面有壹個魯莽的追求者,我們怎麽能沒有AB臉呢?"
擡頭是理想,低頭是現實,壹面是責任,壹面是自我。
人到中年,我們都是在淚水中前行。
壹路走來,大家漸漸生出了兩張臉,壹張給自己,壹張給生活。
01
壹位作家講了壹個故事。
朋友的母親去世後,作為獨生女,她在悲傷中掙紮,幾天沒合眼。
處理完喪事從老家回來,她沒時間回家休息,就急忙去接孩子放學。
路過壹個公園時,她從窗口擡頭,發現路邊的槐樹不知在什麽時候已經發芽了,迎春花剛剛在陽光下綻放。
記得母親去世前,每年這個時候,我都喜歡叫上朋友出來春遊。
她不禁心酸,把車停在路邊,把頭埋在方向盤上,放聲大哭。
她哭了大約十分鐘,壹想到快放學了,趕緊擦幹眼淚,又發動了車。
朋友接過孩子後,嘴角馬上擠出壹絲笑容,書包拿起來的時候,表現得像個無辜的人。
我不禁想起了《請回答1988》裏德善在奶奶去世後的獨白:
“大人只管忍著,大人只管忙著。
只是假裝堅強去承受年齡的負擔,成年人也會痛。"
劇中,得知奶奶走後,德善和家人來到鄉下吊唁。
德善以為每個人都會和自己壹樣難過,但她在大人的眼裏看不到壹絲悲傷。
葬禮宴會上,父親正在炫耀他的三個孩子,我的阿姨們正忙著比較他們的珠寶。
德善紅著眼睛生氣了。“大人怎麽可以這麽沒心沒肺的?”
第二天壹早,遠在美國的舅舅姍姍來遲,所有人的偽裝瞬間崩塌。
兄妹幾個人像孩子壹樣抱頭痛哭:
“我們的母親,太可憐了?為什麽這麽突然就走了?”
“現在我們再也看不到媽媽了,看不到媽媽了……”
人到中年在家人面前安靜,獨自承受心中的苦澀,這是壹種默契。
就像那位連續加班30天,壓力極大,卻又怕回家崩潰嚇到女兒,最後不得不抱著工作人員在地鐵站痛哭的母親;
就像那個半夜坐在路邊,大聲哭泣,語無倫次地對消防官兵說“我沒有喝酒,只是我的生活太累了。”
就像在無數外人面前談笑風生,妳我在夜晚獨處時默默崩潰。
生活是壹片苦海,每個中年人都在其中暢遊,漸漸活成兩種模樣:
壹方面,成年人:肩負起責任,咽下心中的委屈,在家人面前盡量規規矩矩。
壹方是孩子:半夜,在陌生人面前,偶爾我會暫時放下年齡的重壓,允許自己開心地哭。
02
晚春時節,疫情有所緩解,我在家裏接到了老朋友郭子的電話。
見他對著話筒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沒說什麽轉來轉去的告訴她,我笑著打趣道:
“壹個大男人,怎麽磨牙齒?有話快說。”
電話那邊,沒有預期中的笑聲,他深深吸了壹口氣,終於明確了目的:
家裏的小女孩因為學區的問題,上不了重點小學。
而市裏壹所實驗小學的校長,恰好是我讀研究生時的同門師兄。
他這次來找我,是因為受媳婦和老人的催促,想讓我幫他穿針引線。
從大學到現在,十幾年的交情,他有事相求,我自然要幫忙。
但當我掛了電話,我想起了晚上在宿舍聊天時,我總是被壹個男生壹臉輕蔑的說我爸爸是怎麽找人送我去縣壹中的,班級獎學金是怎麽不公平的。
半個月後,坐在酒店包廂裏吃了壹頓飯,心裏的不適越來越強烈。
曾經不屑於“彎腰鬥米”的少年,如今推門拉椅,端茶倒酒輕松自如,勤快得有點膩。
平日裏壹向沈默寡言的男人,這壹夜卻咧著嘴壹次次舉起酒杯。張嘴是“領導”,閉口是“妳”。
我面前的郭子是我從未見過的,但我非常熟悉。
向現實妥協,有些是被動的諾諾,甚至是油膩的中年男人,溫柔隱忍,妻子的丈夫,女兒的父親。
晚宴結束送走弟弟後,我抱著醉醺醺的郭子在街上等車,鼻子有點酸。
正如作者老曹所說:
“我懷念青年時代的轟轟烈烈的輕浮,但我不得不出醜。
擰著中年,擰著倔強,擰著堅強,擰著壹路向前。"
沒有人能永遠做壹個孤獨的英雄,因為到了壹定的年紀,我們不能再只為自己而活。
從桀驁不馴的少年到“油膩大叔”,從天真無邪的少女到“鋼鐵主婦”再到中年,每個人的身體裏都住著兩個靈魂:
壹輪皎潔的月光,懂得世事,如此不世俗,在浮躁的社會裏依然兢兢業業,在涼薄的世界裏依然寬厚善良。
手握六便士,為了他心中的愛情,有時他願意放棄壹些堅持,變得膽小怕事,唯諾諾馬首是瞻。
03
在網上看到壹個話題:
“妳有這樣的朋友嗎?平時看起來膽小,關鍵時刻卻是最絕望的壹個。”
評論區有個淚流滿面的回答:“是啊,我們的父母就是這樣。”
壹位後臺的讀者曾經分享過自己的壹段經歷。
她爸爸常年堅持健身,每天早上總是出去跑幾圈,風雨無阻。
近幾年上來後,他成了朋友圈裏的養生專家。
不僅工作日要用保溫杯泡枸杞,家裏還有足浴盆和按摩椅。
他頭疼了壹陣子,擔心了好幾天。
直到看到體檢報告上的“正常”二字,我才松了口氣。
為此,爸爸的老朋友們通常會取笑他“怕死”。
高三那年,媽媽被查出乳腺癌,不久奶奶也因為高血壓住進了醫院。
生活負擔增加了好幾倍。在朋友的建議下,父親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做兼職。
中間還要騰出時間在病房裏來回穿梭照顧兩個病人。
自習結束後的壹天晚上,她偷偷去醫院看媽媽,沒有告訴任何人。
到了病房門口,她突然覺得父親變得比以前高了。
就在那壹刻,她真正明白了:
爸爸愛惜自己的生命,只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是為了維持整個家庭的穩定。
“結婚生子,人到中年,父母老了,就自動加入怕死群體。”
拿起君這個詞還挺感人的。
在這個前有狼後有虎的年代,我們在生活面前是懦夫,是勇士。
壹方面是愛惜生命,壹方面是極度絕望;壹邊是怕死,壹邊是披荊斬棘。
就像前陣子壹個網友@傅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無意中記錄的壹個畫面:
小區門口的馬路上,壹位瘦弱的母親,推著壹輛嬰兒車,慢慢地向前走著。
她右肩上的壹根粗繩把她緊緊地綁在身後老人的輪椅上。
在視頻底部的留言區,有壹條留言相當刺痛:
“推曉拉黃昏,人到中年,凡人超人。”
世界上有兩個父母,壹個年幼的孩子,人到中年,我們都培養成兩個“自我”:
壹種是懦弱:怕生病,怕老,怕死,聚會不喝酒,健身房汗流浹背。
壹個不會被各種毒藥侵襲的超級英雄:前方有很多溝壑,壹路要面對困難,壹家人要努力活下去。
前陣子在喇嘛哥的文章裏看到壹段話,深有感觸:
“突然明白了,我們這個年紀的人,認慫的是他,清高的是他;
他是赴湯蹈火的人,也是膽小的人;
他是哭的英雄,在街上哭的懦夫也是。
是太多的歲月痕跡包裹了現有的模樣,太多的現實雕琢了自己。"
中年人的世界,永遠離不開“矛盾”二字。
壹路走來,我們都曾在漫漫長夜中哭泣,認可生命,敬畏無常。
但也正是這些矛盾,讓我們認識到了中年的道理,壹步步讓自己變得無所不能。
小時候看西遊記,壹直很佩服孫的七十二變。
到了壹定年紀,我們肩負了多重角色,才發現在生活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成了孫悟空。
即使前方有八十壹難,也可以千變萬化。
現在,妳不妨給自己壹個贊,給愛人壹個擁抱。
明早起床,讓我們繼續木筏劃槳,載著壹家人,擺渡生命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