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易經養生(綜合之三)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易經養生(綜合之三)

與其他理論相比,《易經》有著更微妙的時空感。既與天人合壹,又強調天、地、人三才,因為天是宇宙,人是宇宙的壹部分,包括天地萬物。我們應該從對生命宇宙本質規律的認識中去探索生命的本質。對生命本質的維護和引導,離不開基本的二十四節氣邏輯。比如我們種壹盆花,妳首先要判斷花是否適合什麽季節,是否需要充足的陽光,然後再決定什麽時候澆水施肥。當妳對這盆花充分理解了時空邏輯的本質,妳就可以好好呵護這盆花,當然對人體健康也是如此。

二十四節氣與易經養生的對應邏輯;

春季養生要養肝;春天是毛發生長的季節,氣候多變,人體的經絡和氣血與肝膽分開運行。

夏季養生要滋補;夏天是陽氣最盛的季節,萬物生機勃勃。中醫認為,夏天到秋天容易有潛伏的疾病,冬天更嚴重,也就是所謂的“心臟病”。

秋季養生要養肺:秋季主收斂,陽氣漸失,陰氣開始滋生,肺氣開始作功,氣候幹燥,容易口渴。所以秋季保健要防燥熱。

冬季養生要養腎;冬季水滯萬物封,此時就要進壹步封藏養陰。冬天,五行屬水,屬腎。

從春夏秋冬的演變可以知道,萬物的生長和衰老都是隨著陽的生長和聚集而變化的,就像自然界的樹和人壹樣,所以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適應自然界四季變化的方式。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春夏喝涼茶,秋冬暖身”也是順應陰陽四季之道。養生除了要符合四季的時間順序,還強調壹天也要有四季養生的概念:

“晨如春,晝如夏,暮如秋,夜如冬”的四季演變邏輯

研究表明,哺乳動物的壽命是生長周期的5-6倍,人體的生長周期約為25年,壽命理論應為125~150年。但古今中外大多半年後即逝,壽命100歲以上者,少如晨星。因此,後天的養生之道極其重要,而後天的養生之道又與季節氣候的規律密切相關。另外,人體的五臟六腑對應四時之氣,氣血的陰陽在壹天十二點有規律地流入十二經脈。因此,只有適應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合理安排飲食和日常生活,才能以自然的方式維護大自然的身體。

因此,二十四節氣雖然是季節氣候的象征,但它不僅指導農民的生產,更重要的是每個節氣變化過程對人體的影響,這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基礎之壹。所以節氣和每個人(從皇帝到老百姓)都有關系,每個時間維度都對其中的生活和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林本本《四季部落》享受二十四節氣的人生智慧。待續...二十四節氣其他綜合章節(四),歡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