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與易經養生的對應邏輯;
春季養生要養肝;春天是毛發生長的季節,氣候多變,人體的經絡和氣血與肝膽分開運行。
夏季養生要滋補;夏天是陽氣最盛的季節,萬物生機勃勃。中醫認為,夏天到秋天容易有潛伏的疾病,冬天更嚴重,也就是所謂的“心臟病”。
秋季養生要養肺:秋季主收斂,陽氣漸失,陰氣開始滋生,肺氣開始作功,氣候幹燥,容易口渴。所以秋季保健要防燥熱。
冬季養生要養腎;冬季水滯萬物封,此時就要進壹步封藏養陰。冬天,五行屬水,屬腎。
從春夏秋冬的演變可以知道,萬物的生長和衰老都是隨著陽的生長和聚集而變化的,就像自然界的樹和人壹樣,所以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適應自然界四季變化的方式。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春夏喝涼茶,秋冬暖身”也是順應陰陽四季之道。養生除了要符合四季的時間順序,還強調壹天也要有四季養生的概念:
“晨如春,晝如夏,暮如秋,夜如冬”的四季演變邏輯
研究表明,哺乳動物的壽命是生長周期的5-6倍,人體的生長周期約為25年,壽命理論應為125~150年。但古今中外大多半年後即逝,壽命100歲以上者,少如晨星。因此,後天的養生之道極其重要,而後天的養生之道又與季節氣候的規律密切相關。另外,人體的五臟六腑對應四時之氣,氣血的陰陽在壹天十二點有規律地流入十二經脈。因此,只有適應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合理安排飲食和日常生活,才能以自然的方式維護大自然的身體。
因此,二十四節氣雖然是季節氣候的象征,但它不僅指導農民的生產,更重要的是每個節氣變化過程對人體的影響,這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基礎之壹。所以節氣和每個人(從皇帝到老百姓)都有關系,每個時間維度都對其中的生活和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林本本《四季部落》享受二十四節氣的人生智慧。待續...二十四節氣其他綜合章節(四),歡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