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為事業奮鬥,永葆青春。葉教授從青年到中年,為教育救國奮鬥了20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為科教興國奮鬥了近半個世紀,成績斐然。但他從未滿足於自己的成就,從未停止過為事業奮鬥的雄心和前進的步伐。文革之初,他受到極左思想的攻擊,被剝奪了站臺的權利。他對此並不後悔,而是以壹種大無畏的精神,立即投入到科研和寫作的戰鬥中。克服種種困難,奮鬥2000多個日日夜夜,翻譯了26萬多字的《現代農業企業管理》壹書;寫了30多萬卡的科研資料,然後編了264萬字的英漢農業經濟學詞典。這部巨著在1987發表後,引起了國內外農業科學家的關註,評價很高。1988出版了《生態農業——農業的未來》壹書,反映了他近年來的科研成果。目前由他主持的以藍藻為主體的微生態農業科研成果即將問世。他開始醞釀壹個新的目標,計劃下半年組織壹支科研隊伍到巫山、奉節實地考察,擬定科技扶貧計劃,並申請項目對三峽庫區生態農業和經濟綜合開發進行科研。他說,我不想老,我不想老,我只想為我的事業奮鬥。
第三,淡泊名利,生活簡單。葉教授早年立誌不做官,不賺錢,站在教育救國的講臺上。他是南開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當時天津壹家金融巨頭看中了他的才華,高薪聘請他擔任壹家農業銀行的經理,但他婉拒了。為了尋找教育救國的途徑,20世紀30年代初,他以優異的成績,公費赴美留學。他分別就讀於康奈爾大學和哈佛大學,學業優秀。美國人給他提供了壹份工作,莫斯科中山大學聘請他為農業統計學教授,但他謝絕了,毅然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回國後,當時的國民政府讓他去農林部工作,並答應給他壹個高級官員。他辭職了,但回到學校當老師。至今,他在教育戰線奮鬥了幾十年,教書育人,著書立說,成績斐然,享譽海內外。在國內,他的名字早已被收入《中國教育專家名人錄》和《世界名人辭典》。
葉教授的日常生活很簡單。按照規定,他早就應該住在教授樓裏,出差也要坐車,但他還是和妻子住在重慶三中簡陋的教師宿舍裏。葉教授壹生,為高官厚祿而為國為民而戰的誌向從未改變,也從未被榮辱所左右。他壹直都很豁達,快樂,中立。正氣存內,邪不可為,是葉教授健康長壽的根本原因。